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7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理性看待粮价上涨

阴剑锋

  当下正值小麦收购旺季,但近日,国家粮食收储的头号主角——中储粮却在河南、山东等主产地悄然停止收购小麦。“此举意在为市场降温,平抑小麦价格。”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新麦上市价迅速“破一元”之时,中储粮不得不暂时退出眼下这场日趋火爆的争购。据了解,原订5月21日至9月30日实施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方案已在中储粮系统内被临时叫停。

  粮价稍有风吹草动,市场就开始紧张,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经常有专家和媒体在分析中,把粮价上涨当成市场通胀的风向标,认为粮价上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预期,然而,也有专家否认这一点,粮价上涨与生产成本和市场供需直接相关,属于正常的市场规律,不应该把通胀的帽子戴在粮价之上。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认为,历史上几次高通胀都不是粮价上涨引起或推动的。1988~1989年的通胀率为18%左右,当时粮价是被绝对管制的,通胀与粮价上涨无关。1990年前后,由于低粮价伤害农民,粮食定购价格突然上涨到0.24元/斤,上涨100%多,1990~1993年的物价反而出现较大幅度回落。1993~1995年出现第二次通胀,通胀率分别达到13.1%、24.1%和17.1%,同样不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而是在通胀出现后,粮价相对过低,严重伤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下,1994年下半年才准许粮食价格上涨,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达到高峰0.7元/斤,但1996年却出现了通胀转向通缩的现象。由此可见,历史上历次通胀不仅不是粮食价格上涨引起和推动的,反之每次通胀出现后,都是随着粮价补涨而转向稳定。

  从经济学的角度,很多专家对粮价上涨推进通胀的观点并不认同。近日,社科院发布报告称2010年国内粮食价格涨幅将超5%,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等专家均表示,粮价上涨通胀不一定恶化。专家认为,即便是粮食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考虑到其他一些食品价格还是处在一种比较低或者是在下跌的状态,所以,只要国家调控措施得当,三季度即便是物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最高幅度恐怕也不会突破5%。

  从农民增收的角度,粮价上涨是农民天天盼年年盼的好消息,也是国家鼓励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只有让亿万农民获得一个合理的高粮价,才能保障他们持续的种粮积极性,才能让粮食安全的基础打的更扎实。专家认为,过低的粮价反而加剧了通胀的后果。低粮价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以至农村市场萎缩。通胀和农民购买力下降同时出现,两种严重后果不可避免:一是经济结构失衡,“工业产能过剩”;二是城乡发展失调,“三农”发展严重滞后。

  我们不能否认,只要粮价上涨,超市货架上的各种食品就会跟着涨,这是物价传导,但是原粮上涨一小截,老百姓餐桌上的成本就会上涨一大截,所以即使粮价上涨,农民增收的幅度也是有限的,而真正增收的却是粮食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甚至很多市场炒家。所以,有专家指出,不要动不动就平抑农民手中的粮价,而应该平抑从粮商到餐桌整个链条上的“虚高粮价”。

  在粮价稳定,而其他商品价格照样疯狂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为了控制CPI,对农民手中的粮价开始干预是不科学、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难免有牺牲农民之嫌。让农民手中的粮价合理上涨,让餐桌上成本不要大涨,这才是政府和社会应该深入思考并科学解决的大课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