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如火如荼的7月,又将有一批刚走出校门的有为青年加入到矿山建设的大军中来。随着“科技兴安”口号的提出,很多矿山在招收员工时会更加注意员工的素质水平,希望能招收到底子较好、容易培养的新员工。这种想法是正确的,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招收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岗前培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科学有效的岗前培训可以提高工人素质和技能,使全体职工懂法、了解一定的安全技术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自觉遵法遵章以减少和杜绝事故发生。那么要如何做好岗前培训呢?
教材要与时俱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安排设计是否恰当,是否适合新员工学习将直接影响培训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据了解,目前煤矿工人培训所用教材主要来源有三种:本单位结合培训单位的特点有针对性编写的培训资料;各大专院校编写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教材;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编写的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教材。听起来挺全乎,各个角度的都有,可在实际中还是遇到了问题。首先是这些教材多注重在理论,实习、实验内容较少,另外教材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阐述,不具有代表性,最重要的就是有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今年是这个,明年后年还是这个。这些问题无疑给培训质量打了折扣。因此,企业在进行教材的选择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做调研,找到最适合自己企业的“老师”,除了要注意内容要跟得上科技发展,表述也要深入显出,与新职工自身水平相当。如果找的是大学生,可能理论知识他们很好理解,就要选择注重讲解实际应用的教材。
教师要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主要就是“教”与“学”的互动。这个过程是否顺利,关键就看互动是否顺畅,而在这个过程中“教” 是主导地位。现在企业的培训的老师或者是从外面请来的专家老师,或者是自己企业的老员工。专家老师一般擅长传授理论,而现在大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肯定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问题就主要在老员工教的操作层面上。而企业自己的老员工虽然实战经验丰富,可是在表达方面却往往不能说得很明白。为此,这个培训过程既是一个让新员工学习成长的好机会,也是给老员工巩固提高的好机会。当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时,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的能力和行为。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接受能力快,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很好的沟通,对老师对学生都大有裨益。
内容要因人而异
现在一些企业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节省资源和时间,针对性不是很强,基本上所有员工的培训内容全部一样。这就造成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员工流程都一样,生产科室和工程技术人员各个课时也是相同的,没有做区别,各个岗位的职工学的东西都一样。其实术业有专攻,既然每个员工所做的工作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就应该让职工在资源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先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学好,有侧重地进行培训。从事技术工作的侧重设备、技术、工艺的安全培训,从事检查工作的就要多了解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方法要灵活多变
以往的培训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教法中的格式化模式教法,教条、死板、毫无创新意识,这种教育现状已不可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培训方式上做了改进。
首先是利用图为并茂,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适宜时代的发展,教学毫无感情色彩,如果还是采取这样的方式现代的学生上课,学员们或是不愿听,或是听不懂,或是记不住,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学员的视觉、听觉使他们不断受到语言和图像的不断冲击,身临其境,高度参与,能够符合住现代大学生的个性,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的。
其次是“一体化教学”,手把手训练。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操作同时进行。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摆脱了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有了更好的动手能力。可以把一些简单,体积小的设备搬到教室,在课堂上对照实物,一边讲解一边演练,比如多自救器、瓦斯检定仪等都可以。教师讲解完原理、结构、操作步骤等,就让学员分组实验;对于一些稍大的设备,就直接领他们到实习车间去,现场给学员从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各部件名称、作用以及拆装和常见故障维修等进行实地讲解。这样的教学,使得学员面对实物学习起来也觉得相对容易了许多,也更好地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加强培训中的交流、互动 。现在的大学生不是被动地被教,对于接受的信息,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他们的这种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员的、学员与学员之家的沟通交流环节,提高学员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我们采取互动手段,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相信如果能做好他们的岗前培训,他们一定能为矿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