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大市场前的休闲广场上,市场大门入口上方翠绿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合”字标识,以及“鄱阳湖大市场”六个大字格外醒目。作为湖口县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该市场建成于1999年7月,其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有集体、个体商户1600多户,各类经营门店1800多处,经营商品2500多种,固定资产总值1.5亿元,年交易额5.2亿元,年创税收480多万元,是赣北辐射皖、鄂两省规模最大的县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商品集散地,曾先后获得“全国供销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九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抢抓机遇 勇担重任
1996年,湖口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商贸兴县”的发展战略思路,其中在城郊建设鄱阳湖大市场是当时最让人关注的大项目。“让谁来主要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确实不好选择,但是经过县委县政府的全面调研和考察,并征求多方意见,最终确定县供销合作社负责这个项目。”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作为供销合作社老职工的鄱阳湖大市场管理中心主任柳学松很自豪。
柳学松告诉记者,“供销合作社自身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能力,以及在农副产品经营领域的网络优势是让县社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虽然县社被确定为项目主要负责单位,但建设这样大面积的市场在全县还是首次,建设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因素都阻碍着项目的顺利开展。为解决资金问题,县社在反复调研论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政府部门共建等多种筹资建设模式基础上,最后确定了以县社为主体,同时吸收个体经营户投资的办法共同筹资建设市场的思路。
“我们通过出让部分土地的方式,吸引个体经营户参与建设筹资,让经营户在市场中有自己的资产,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参与建设管理市场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建设初期资金紧张的问题。”柳学松表示,多方投资建设市场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市场第一期投资4200万元,两年后大市场顺利建成开业。
完善网络 健全功能
大市场建成前,湖口当地没有专业市场,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多数农产品特别是水产品只能分散经营或临街叫卖,农副产品积压贱卖的现象比较普遍。该大市场投入使用后,由于其规模大、信誉高、辐射能力强、配套设施齐全,吸引了周边县市,甚至湖北、安徽、浙江等外省客商来此经营。
鄱阳湖大市场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县社立足供销合作社实际,利用该市场区域集中、辐射面广、信息畅通和流通便利的条件,并结合近年来全系统推进的“新网工程”,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在一期基础上,大市场推进二、三期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功能。大市场建设过程中,通过预收租金和转让少量门店的方式筹措资金,先后投资120万元将原有大棚菜市场改造成超市模式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投资150万元建成总储藏量1200吨和拥有5辆专业配送车的现代冷冻保鲜仓库,同时还投资480万元建成占地6300多平方米的建材交易市场。经过三期对大市场的建设,其综合功能得到了提升,网络得到了完善,大市场已经成为全县农副产品、水产品和日用消费品最好的交易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当初的城郊区域也变成了如今的黄金地段。
强化服务 推进发展
大市场建成后,不断转变服务观念,竭诚为市场商户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一直是鄱阳湖大市场管理中心干部职工的工作之重。柳学松介绍,在硬件设施方面,市场内道路、水电、消防、停车场等主要设施都是高标准建设,其中仅市场绿化面积就达6000多平方米。市场前的大型休闲广场还增添了音响、喷泉、雕塑及各种健身器材,晨练后到大市场买菜也成为不少湖口人的生活习惯。
“以前城区很多饮食摊点随意占用街道经营,既不卫生还影响市容市貌。我们大市场于是投资320万元建成了占地5400多平方米的‘民间食府’夜宵城,不仅改善了市民的生活需要,而且便于对分散商户统一集中管理。夜宵城正式运营后,不仅每年为大市场增收近百万元,还为大市场赢得了更旺的人气和客源。”柳学松说。
谢水久从县织布厂退休后在市场租了一间门面,经营香烛、鞭炮等用品。他告诉记者:“县社的大市场搞得很不错,管理规划、服务到位,经营之外的事情我都不用操心。我这个门面租金合理,物业管理费用不高,退休后既有事可做,又能挣点钱贴补家用,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