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对于普通“庄稼汉”的吸引力,却比走马观花的游客表现得更为真实和强烈。巨大、持续的农产品需求吊足了全国各地农产品生产者的胃口,用他们的“农眼”观之,世博会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容错过。
世博会官方指出,10%的世博参观者有兴致在上海周边郊区游历,农业观光游将现井喷式增长。简单地计算一下,即使仅仅1%的游客会顺道前往上海周边郊游,人数也将高达70万人次。以每人消费1000元计算,消费总额已高达7亿元。在世博舞台之上,农业观光游将会真正实现乡村“农家乐”。
世博会还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难得”的大考。世博舞台,给农业带来了“红利”,但这些红利,不可能是凭空派发的,“一棵世博菜”背后的种种努力必不可少。
对于深谙中国农业者,必然知晓绿色、安全、可追溯的标准化生产之痛,一直伴随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始终。世博会在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是在拷问中国最高级别的农耕成就。
标准化种植是第一考。为此,上海世博会确定158家“世博重点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点对点”式提供绿色、可追溯的安全农产品,并提倡农产品的“世博标准”。所有农产品都将携带“准出证”上市,从种子、育苗、移栽、管理、采收、粗加工、包装、运输到最后的上市。安全检测是第二考。农产品质量检测,一直以来都是老大难问题,全国很多知名农产品,都曾倒在这一考场上。而这一次,基于全国农产品的广泛参与,更是倒逼上海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上海参照北京奥运会的农产品供应方式,实行点到点、可追溯和全程监控,对其生产基地实行全覆盖检测,做到“天天检、批批检、个个品种检”。同时,进沪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指定进入上海的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到关口前移,立足尽早发现问题。
为世博会提供绿色、安全、可追溯的农产品,农业从业者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那些成功挤进世博大舞台的,是如何做到的?那些没能分得这杯羹的,又差在哪里?考场背后的真经,或许就蕴藏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农业软实力的提升。
此外,世博会下还藏着“难得”的兴农财富。第一,“后世博”经济有着无限的潜能。全球媒体的焦点稍微挪动到某一个产业领域,就会无形中给该产品添加附加值,实现个体成功。而与工业制成品相比,农业的宣传效应更为明显,稍被“侧目”,都会造就当地农产品全盘皆活的地域成功。中国农业一直以来的弱项“品牌建设”,也会因世博会而得到长足进步。通过世博会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广告效应,世博会后继续获利的延续效应,将让中国现代农业长久受益。第二,世博会开启了农业软实力提升之门。一直以来,如何提升农民的素质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符合“世博标准”的蔬菜并不是仅仅只为了6个月的供应,借着“世博标准”的热乎劲,将其在全国推广,让绿色、安全、可追溯的现代农业理念融进农民的种植习惯,并最终走近全国普通消费者。世博会创造性地将绿色、安全、可追溯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人心,这才是中国现代农业当下及未来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