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7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社走在农民自主的路上

陆 璐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宏观环境进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正式确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而在政策层面上,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都做出了新的具体部署。各地在工商、税务、金融以及在合作社用电、用地、运输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扶持。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3周岁之际,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用自己的蓬勃发展之势来为这个3周岁送上了“生日礼物”。数量增长快、带动农户多、产业分布广、服务内容宽,截至2010年3月底,全国依法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7万家,这个数字是2009年同期的2倍多,是2008年同期的6倍之多。

  发展态势强而有力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成为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重要组织,在衔接农产品产销中成为了“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重要桥梁纽带,在传播信息技术中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生力军。

  在过去的几年中,香蕉暴跌、大蒜暴涨、柑橘卖不出去,白菜烂在地里等等痛心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一直以来,卖难问题都是相伴于产业化进程的现象。它涉及的原因很多,对其反思也很多,但是有一点越发成为主流,人们已经不约而同地把克服农业产业化必然之痛的目光更多地投放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身上。2008年,在全国柑橘一片“卖难”声中,浙江“忘不了”蜜橘仍以每箱60元的高价卖出了5300多箱,价格之坚挺、需求之旺盛令人惊叹。“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合作社理事长冯贻法一语道破天机。

  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向产加销全程经营服务上集中的特点,确保了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不断增长,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而合作社的经营与服务水平越来越专业化,也标志着合作社经营能力的提升成为增产增收的潜力所在。不少合作社已经慢慢从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第一产业开始向农产品初加工、民俗旅游、传统手工艺品生产等第二、第三产业拓展,这些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开始向着企业化的营销合作社迈进。

  在推行农业质量标准、开展技术培训、发布供求信息、组织农资供应、协助参与纠纷调解和法律诉讼等方面,合作社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目前,全国已有4万多家合作社执行了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1.8万多家合作社取得了“三品”认证,约1.5万多家合作社拥有自主注册商标。22个省区市的6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了“农超对接”。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收入普遍比当地未入社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有的甚至高出一倍以上。

  前行之路不免崎岖

  当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之路、发展之路也不断出现障碍、困境。资金问题、人才问题、规模问题、政策落实等等也一直伴随着合作社的成长。

  认识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包括各地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条例和办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是,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有些地区虽然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只是流于形式,领导不积极,指导亦不力。其次,目前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力量薄弱而依托于政府部门或龙头企业,但它并非官办或企业的一个代理机构,它的主体是农民而非政府或企业,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其基本原则与目标。然而政府部门往往过多干预甚至包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动,农民很少能参与管理,民主管理的原则得不到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脱离了民营化的运行轨道。

  规模、实力偏弱——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发展的规模、数量,还是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以浙江省为例,农民成员在30 户以下的占总家数的40 %左右,注册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占20%左右,只有21.6%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增资扩股,只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相当部分的专业合作社依靠政策扶持生存。合作组织规模过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本积累慢,实力弱,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等,这些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的障碍。

  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 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然而不少合作社并不能够真正做到参照这些条例或法律登记与管理,有些合作社即使设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也是普遍不规范,形式多于实质。内部的日常运作往往由个人或少数人(领导者或大股东) 说了算,一般成员很少参与管理,少数领导者往往不会真正落实利润返还机制与“二次分配”,从而严重损害了社员利益。此外,由于缺乏资金积累机制与风险保障制度,不少合作社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资金短缺,融资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由于没有资产抵押,又没有其他经济组织为其提供担保,很难获保;而农村金融机构受农户分散、涉及面广、贷款额度小、农业风险大等多种因素制约,出于资金安全考虑,银行及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趋于保守和刻板,甚至是“惜贷”和“畏贷”。资金的短缺已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投资力度和发展规模,也制约了合作社对成员的资助。

  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在不少地方,许多政府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税收规定,由于管理体系上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程序、相关规定及农户分散经营等原因,难以落实。同时,税收优惠政策各地执行不统一,造成许多合作社不敢建账,担心健全的财务制度会被作为征缴更多税收的依据;用地困难、用电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农业保险等未得到解决都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后顾之忧。

  克服困难坚持走下去

  处于蹒跚学步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走得还不够稳健,但在国家大力支持,农民不断拥护的大环境下,我们相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不断克服重重障碍,一步步走得更为踏实。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知识普及,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从而打消疑虑,积极支持和参与。目前,我国也大力提倡发展示范社建设,通过典型引路,规范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以真正实现农民当家作主。而要实现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生产、贩销大户的参与、龙头企业的带动、政府部门的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需要积极争取项目,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标准化技术规范,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标准化生产。同时,要推进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组织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条件,注册商标,创出品牌产品,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品牌效益。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有科研单位、大学生、社会能人加入合作社的大环境下,相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自主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