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个有特色的地方,湄潭的茶叶,遵义的红色旅游,黔西南贞丰县的母亲文化,每个市,每个县,均有自己的“特色菜”。但这些“特色菜”如何走出当地,走向全省,甚至走向全国,方式却各有不同。贵州省湄潭县推销茶的方式,对各具特色的重庆市各区县而言,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
宣传:政府买断高速路广告牌
如今,贵州的主要高速路上,都有湄潭县的茶广告。内容一部分是政府形象广告——如中国名茶之乡·湄潭,另一部分则是企业的广告——某企业名称、茶叶品牌、联系电话等。
贵州省湄潭县茶桑事业局局长田维祥6月22日接受“重庆媒体西部行采访团”采访时表示,湄潭县的茶叶在全省、全国的销售并未达到政府的预期,茶叶企业宣传力度还不够。
茶叶是贵州省湄潭县的名片,全县48万人口中,有一半的人在种茶叶。2007年,湄潭县政府出台了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一揽子”优惠政策,包括县内茶叶企业在高速公路上投放广告牌等。去年4月,湄潭县以五年1000万元的价格买断了贵阳到遵义、遵义到重庆、贵阳到黄果树、贵阳到新寨等省境内五条主要高速公路上20多块广告牌的发布权。茶叶企业向政府“按揭”打广告,广告费分5年支付,县政府还对企业投放的广告款进行贴息补助。
这种形式,让政府和企业在广告策略中实现了双赢。田维祥说,在没打广告前,县里几家茶叶企业年销售收入每年增长10%左右,从去年6月到现在,茶叶企业年销售收入猛增到30%。这20%的增长,就是2000万元的现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投入的1000万,已经赚回来了。
扶持:央视广告政府出钱
据了解,目前湄潭县的茶园面积已达28.5万亩。田维祥透露,湄潭县正在策划全国广告战略,准备拿出200万到300万的资金,扶持茶叶企业到中央电视台打广告。
不仅如此,湄潭县的茶叶企业走出湄潭到外地开专卖店,政府也将给予补贴,最高补贴可达10万元。
截至去年年底,湄潭茶企业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已开设“湄潭翠芽”专卖店213家,其中省内165家,省外48家,分布在该省及广西、广东、江西、陕西、宁夏、江苏、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河南、云南、安徽等14个省(区、市),政府为此补贴了197万元。对于落户北京、上海的“遵义·湄潭名特优农产品”两家旗舰店,政府分别给予了10万元补贴。
计划:出门半小时可交易茶青
“以前没有茶青市场的时候,家家种茶,户户加工茶。”田维祥介绍说,小作坊式加工导致茶叶质量不稳定。
2004年,湄潭县政府在拥有4000多亩茶园的湄江镇金花村试点建设茶青市场,茶青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茶叶加工企业也在市场买到批量原料,当年就交易500吨。2006年,该村第二个茶青市场营业,交易量一天可达30吨。该村如今72%的农户种茶,15%的育苗,5%的搞规模化加工,8%的从事茶叶营销,实现了茶产业的合理分工。
目前,湄潭县已有18个茶青交易市场。“我们的计划是,每一万亩建一个茶青市场。”田维祥说,让农民出门走路半小时,就可以卖茶青。
湄潭茶的发展历史,还要从1939年抗战说起。这一年,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多位专家,到湄潭筹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同年,浙江大学的师生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来到湄潭和中央实验茶场组建了省立实用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茶叶和桑蚕工作的学生。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实验茶场分成了“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业科研所”,开发出“湄江翠片”和“湄潭红碎茶”一代名茶,载入了《中国名茶志》。
(金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