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一座因茶而兴的城市,自古就有“淮南茶,光州上”的美称。1913年“信阳毛尖”正式得名。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章,从此扬名。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饮誉海内外。
辉煌的历史背后暗藏隐忧。或许是接踵而至的荣誉,使政府、企业、茶农都沉浸在兴奋、骄傲之中,丝毫没有发现信阳毛尖品牌的辉煌正在被国内外的其他品牌所吞噬。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茶叶市场中,信阳毛尖该怎样面对挑战,记者就此专访了信阳毛尖的复兴代表人物、陆羽国际茶城总经理欧阳道坤。
产地、工艺界定的困惑
“信阳毛尖产地扩大化,生产工艺界定模糊,损伤了‘信阳毛尖’这个近百年铸就的金字招牌。”欧阳道坤语出惊人。
信阳毛尖的生长地域一直界定在信阳西部山区的“五云、两潭、一寨、一山、一寺”,即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震雷山,灵山寺。近代,又缩小到“五云、两潭、一寨”。
“这种对信阳毛尖原产地的界定源于这些地区相似的地域环境和近似的制茶工艺。” 欧阳道坤认为,正是这种严格的地域界定才使信阳毛尖始终保持着鲜明优异性,从而成就了信阳毛尖崇高的历史名优茶地位。
2003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该证明商标规定: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使用范围是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北到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侧的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
“显然,信阳毛尖的产地区域被扩大了,制作工艺虽然作了界定,但这种界定是模糊的,何况要统一这么大区域的茶农们的制茶工艺,基本是一句空话。”欧阳道坤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傍大款”的行为一方面严重透支和损伤着“信阳毛尖”这个近百年铸就的金字招牌,另一方面也使信阳东部地区的茶叶屈身嫁人而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特色。
“‘信阳毛尖’应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围绕‘珍’和‘贵’做文章,将原产地严格界定在西部山区‘五云、两潭、一寨’一带,而把信阳东部地区的茶叶叫做‘信阳毛峰’或‘光州毛尖’等以示区分。”欧阳道坤建议。
政府、企业和茶农分工协作
欧阳道坤认为,信阳毛尖要做强做大,品牌建设和品类建设都要加强。
“品类就是公共品牌,比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品类,龙潭、文新则是品牌。”欧阳道坤说,“品类是公共资源,需要由政府介入并进行推广。品类建设搞好,相关企业都能够从中获益;品牌主要由企业来做,需要企业学习品牌思想,需要专注和专心。”
“我们信阳毛尖天生丽质,唯独少了独特性标志性的东西,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欧阳道坤敏锐地提出,信阳毛尖要想快速崛起,重整昔日雄风,就必须采用品牌化的思想。坚持政府做品类,企业做品牌,茶农做品质。三者分工协作,而不可角色错位。
传统工艺待传承
欧阳道坤特别警告:受审美表象化和条形细小化的导向,信阳毛尖的传统制作工艺被“不断改进”:鲜叶只采芽头、越来越小、越来越早;理条时低温度、长时间、超力量揉捻,致信阳毛尖特有的栗香味尽失;叶底不再肥厚反而代之以“小芽头”,汤色不再透亮、嫩绿反而代之以“浑”,口味不再醇厚、浓郁反而代之以“淡”,而“耐冲泡”和“高功效”的特色更是大打折扣。
“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是信阳毛尖历久不衰的根本。一旦丢失,将会葬送信阳毛尖茶的未来。”欧阳道坤担忧地说,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造假行为也对“信阳毛尖”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抓住产业升级机会乘势而起
1992年以来,信阳最大的茶事活动就是连续举办了18届茶文化节。欧阳道坤建议增加文化节的内涵,创新文化节的形式,发挥向外地宣传和推广信阳毛尖的作用,走出“自娱自乐”的怪圈。“没有赋予文化的茶叶其实就是树叶。对于一种历史名优茶的振兴,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文化是灵魂,理应该作为龙头率先而飞。”欧阳道坤分析道,由于信阳毛尖悠久、深厚、丰富的茶文化至今没有得到深度挖掘、整理、提升和传播,目前还找不到一个信阳茶知识、茶历史和茶文化的统一版本。
“推进产品的商品化、品牌化和市场化以及茶资源的多元化开发,是信阳毛尖复兴的必走之路。”欧阳道坤认为,中国茶正面临着一个产业升级的难得机遇。欧阳道坤表示:“信阳毛尖必须抓住这次产业升级的机会乘势而起,否则,信阳毛尖有被彻底边缘化的危险!”
“让天下人共享信阳好毛尖”,这是欧阳道坤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