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档案
卿 和 :四川省丹棱县丹棱镇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05年 被国务院三建委评为“全国农村外迁移民先进个人”;
2008年 荣获“眉山市农村领军人才”、“眉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丹棱县十大拔尖人才”称号;
2009年 当选为丹棱县科协副主席;
2010年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卿和不是地道的丹棱人,他的家乡在重庆开县三峡库区。2001年8月,为了三峡工程顺利开展,卿和与乡亲们背井离乡,落户在以盛产水果闻名的四川省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开始了他的“移民户”生活。
转眼间,9年时光,丹棱在卿和这个“移民户”的心中已与家乡等同,而丹棱县众多移民来说,“有事找卿和”也已与找到解决办法等同。卿和这个名字、这个人不仅在当地移民中享有崇高威信,同样也被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丹棱人所熟知和尊敬。
丹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剑这样评价卿和:“他是一个靠着自身勤奋致富的人,是一个自己富了还不忘带动乡亲们致富的人,他为整个丹棱县域水果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丹棱水果对外直销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人才紧缺,中学毕业后的卿和回村当起了村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兼会计,工作相当出色,以至于在他刚刚工作两三年后,公社领导就有意提拔他担任村支部书记。按理说,年轻有为的卿和应该勇挑重担,欣然接受,但是卿和不仅出乎意料地拒绝了,还提出辞去团支部书记兼会计的职务。原来那一年,卿和的父亲不幸患上了食道癌,还不满20岁的卿和为给父亲看病,借下了一万多元的外债。卿和说,在那个年代,一万多元不是一笔小数目,整天背着外债过日子自己感觉头都抬不起来,而在村大队工作工资很低,最高工资的村支部书记也只能领到340元,每月340元何年何月才能还清自己背的债呢?再三考虑后,卿和决定辞去村大队的工作,做生意赚钱还债。
卿和开玩笑说,有着大好政治前途的自己就这样当上了水果贩子。卿和的水果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但主要以为当地寻找货源的各地批发商供货为主,没有直接接触各地市场。
2001年,卿和移民到了丹棱,他欣喜地发现丹棱的水果种植业无论是品种还是技术都比开县老家至少先进20年。已经有了一些积蓄的卿和准备大干一场,尝试避开中间批发商,通过自己的手把丹棱水果销售到全国各地,这对当时一直靠外来水果商进丹棱来收购的当地人来说,是一个疯狂的举动,被称为丹棱水果对外直销第一人。
很快,卿和就为自己这个疯狂的举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赔光了多年积攒的20多万元家底。卿和先后去了广东、江苏、北京、云南、山西等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运一些水果进行销售,但是他忽视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会对水果的包装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地方需要精品包装,有的地方需要粗放包装,有的地区根本不需要包装,卿和对市场认识的“一刀切”让他栽了个大跟头。
卿和赔光了所有家底买了个教训,2002年他的水果生意开始赚钱,随后开始逐年增长。
其实,卿和在2001年除了给自己买了个教训外,还发现了一个帮助当地移民致富的好门路。
带着移民乡亲一起富
卿和在和当地果农的交往中发现,种果树比种粮食和出外打工都强,当地的这些果农,每年收入少则三四万元,多则七八万元,这在2000年的农村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再加上种果树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何必舍近求远到外面辛苦打工呢。2002年,卿和萌生带领老家移民过来的乡亲种水果致富的想法。
卿和的满腔热情实施起来却碰上了困难,在开县老家,卿和所在的村子并没有栽种果树的习惯,好多人对卿和的说法和想法产生怀疑。卿和只能骑着摩托挨家挨户做工作,还请来丹棱当地的水果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终于做通了十几户移民的工作。
卿和深知,种好一种东西,除了需要热情更需要技术,他除了组织大伙听县、乡邀请来的专家讲课外,考虑到部分移民文化程度不高,还组织大家到效益好的果园参观,请有经验的当地果农现场手把手地教。他自己也经常向当地种植大户请教,学会技术回来再传授给大家,同时花费上千元买了有关果树栽培的书籍送给大家学习。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既得的成果,种植到销售一条龙全程跟踪指导,卿和感到必须让移民们学习科技,规范系统。于是,2005年他组建了“三峡移民果品协会”。很快协会被口口相传,其他区域的移民也纷纷入户,会员增至378户。而同样是在这一年,卿和已经在全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销售网络。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考虑到协会只提供技术,不直接面对市场,卿和便第一时间成立了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
由于合作社对移民们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7户果农加入,还都是果品协会的骨干。但到2008年2月,入社社员骤增至170多户。原来2007年,丹棱当地广泛种植的脐橙市场形势不好,很多果农的脐橙滞销,而合作社不仅以比市场价高出一毛钱的价格卖掉了所有社员的脐橙,到年底入社的会员还分得了每斤一毛钱的二次返利。实实在在看到实惠后,果农纷纷加入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已达1100户之多。
对于合作社社员每亩增收的具体数字,卿和没有做过具体统计。但是从卿和举的3个例子中可见一斑:拿果农购买复合肥来说,果农自己去买每包价格150元,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统一购买价格是110多元,一户果农每年大概需要6包复合肥,这样算下来,仅复合肥一项,就要为农户节约开支200元左右;拿产品销售价格来说,加入合作社后,社员的水果售价起码要比单独销售每斤高出几分钱,一亩脐橙产量4000斤,算下来也增收不少;2008年,合作社对部分社员的品种进行改良,新品种虽然产量低了,但是效益却高出很多,老品种每斤销售价格六七毛钱,而新品种可以达到2块钱左右。
现在,丹棱的三峡移民从最初的亩平均收入1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有的甚至达到了2万元。
卿和实实在在为移民谋实惠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丹棱县移民群众的信赖和尊敬,卿和几乎成了人们心中的“老娘舅”——天旱了,找卿和;饮水困难了,找卿和;婆媳不和了,找卿和;孩子上学遇到困难了,找卿和……
责任源于厚重的情义
卿和不辞辛苦全力帮助丹棱移民增收致富,人们不禁要问,他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呢?
卿和在开县老家的时候,因为能干,很受乡亲尊重,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就都喜欢找他拿主意。移民过来后,乡亲们自己家里有矛盾,或者和当地人有些磕磕绊绊,他们也还是会来找卿和,而卿和也会尽量调解,尽量保护移民乡亲的权益。卿和经常开解乡亲们:“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摆成移民,不管你是移民还是啥子,你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咱们要争取自己的权益,但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卿和说:“乡亲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来,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大家相信我,我肯定就会尽全力去帮助他们。”
有个移民乡亲不幸发生车祸,造成粉碎性骨折,车主非但不赔偿,连医药费也不愿意承担。这个移民在老家和卿和不在一个乡镇,互不相识,他辗转找到卿和寻求帮助。卿和帮助他找法医鉴定伤残、找车主要求赔偿,等这些事情都办完了后,卿和也耽误了收购柚子的时节,往年他至少收购二三十万斤,那年只收购了1.6万斤,损失将近10万元。当这位移民得到赔偿,表示希望能分给卿和一些作为感谢时,卿和拒绝了。现在说来,卿和依然不后悔,他说用他们老家话说,那年的柚子钱也许命中不该他赚,他不强求。
卿和的帮助大家都记在心里。卿和家移民到丹棱,分的承包田是十多亩果园,每到最繁忙日子,卿和都要招呼五六个一起移民过来的朋友帮忙集中干一天活,但是每次都有一百多个乡亲从附近村子赶来卿和的果园帮忙,这让卿和非常感动,更让他觉得为这些乡亲办事值得。
三峡移民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从头开始,有些没有积蓄的乡亲,建房子还需要贷款,刚刚搬来还没站稳脚跟,工作也不好找,生活相对老家来说比较艰难。卿和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从心底里希望能带领大家致富。卿和说他当初的出发点很低,就是希望乡亲们能把日子过得好一点,至少要把温饱解决。
卿和带领移民乡亲致富增收,在当地被广泛颂扬。2008年,三峡情专业合作社接收了第一批丹棱当地果农入社,现在,三峡情专业合作社的1100多户社员除了移民,更多的是丹棱当地的果农。卿和说:“合作社之所以没有延续以前果品协会‘三峡移民’的名称,是因为大家都已经认同了自己是丹棱当地人的身份;之所以命名‘三峡情’,是因为是三峡让我们来到丹棱这片土地,我们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存有深深的情谊。而我个人没有啥子事迹,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