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在《农信社改革的八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对于农信社系统建立全国性的协会,我认为很有必要”。近年来,随着农信社省级联社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标志着“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已经形成。但是,就全国农信社而言,现实存在的“自律管理乏力、行业维权缺位、整体协调不畅、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将制约其科学发展。因此,应深刻认识为农信系统建立“统一合作、开放透明、服务会员、独立运作”的全国性协会这一需求,并着力推动其建立。
重要性:解决“五个不到位”
目前,农信社的发展已步入重要的历史时期。但也有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五个不到位”:
全国性行业自律管理不到位。农信社机构网点和金融业务遍布城乡,反映了农信社机构服务网点和服务对象的“全国性”。然而,农信社还没有全国性的、独立的行业自律组织。虽然2005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委员会,但是,由于其不是独立的社团法人,工作上缺乏独立性,加之职能单一,工作人员少,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低,自律管理不到位,难以担当起全国性行业协会的重任。
行业权益维护不到位。农信社具有社区性、服务分散性、环境复杂性和对地方经济依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一些农信社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例如,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不正当行政干预等。由于农信社缺乏全国性的行业维权体制和机制,不易集中反映行业诉求,难以在国家制定政策和立法过程中争取行业权益,面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无法利用农信社的整体力量对其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行业服务协调不到位。由于缺少行业服务协调组织,使农信社在全局性发展战略研究、金融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行业服务和协调力度不足,不仅加大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而且严重削弱了农信社的市场竞争力。
行业内外交流合作不到位。农信社没有全国性的协会,导致农信社虽然机构庞大,但在国际性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参与国际金融业竞争等方面无人牵头组织;对内则缺乏必要的交流合作平台,难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业内信息共享、先进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
行业文化建设不到位。农信社在我国已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其中除了受人行文化、农行文化和监管文化影响外,并没有组织开展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行业文化挖掘、总结、研究、规划和建设,农信社至今没有形成全国性独特的行业文化。这也是农信社当前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的一个重要因素。
必要性:补足“四个缺位”
农信社的发展与其他银行业机构相比,主要表现为“四个缺位”:
行业标准缺位。目前,农信社没有全国统一制定的行业标准,如产品研发标准、产品定价标准、服务收费标准、机构质量评价标准、风险控制标准、从业人员资格标准、职业操守标准等,影响了农信社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行业统一培训缺位。农信社没有全国统一的行业培训规划。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的农信社开始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开展了一些应急性、常规性、操作性培训,但作为一个行业整体而言,仍然是“零打碎敲”,缺乏行业培训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与建立学习型社会、创建学习型组织、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全面提升农信社行业竞争力不相适应。
行业信息共享缺位。农信社缺乏全国性行业信息沟通机制和同业信息服务平台,难以开展同业间的业务、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行业自律监督缺位。农信社内部监督、行业自律组织监督、银行业监管部门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构成了农信社完整的监督体系。有效的行业自律监督是保证行业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防范行业风险、依法合规、稳健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信社由于行业自律组织监督缺位,行业自律惩戒措施空白,致使违规经营现象较其他银行业机构突出。
可行性:从“两个转变”入手
建立农信社全国性协会,就目前而言,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主要应实现“两个转变”:
首先, 政府应转变职能,鼓励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行业协会不仅是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之间交流、对话与合作的有效平台,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都把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作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行业协会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将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银行业监管部门应转移监管重点,分离行业自律职能。银行业监管部门在“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指导下,将监管的重点转向法人监管、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着力构建外部监管、内部控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将不属于监管部门监管职责范围内且又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中需要协调解决的行业自律性工作,交由行业协会负责。这为农信社建立全国性协会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紧迫性:满足“五个需要”
无论从国际成功经验,还是农信社改革发展的趋势,都迫切需要组建依法独立、组织完善、职能清晰、制度健全,独具影响力的农信社全国性协会。可以设想为:在目前中国银行业协会农委会的基础上组建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农信社协会,再整体加入中国银行业协会。这既保持了农信社协会的独立性,又体现了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整体性。
建立农信社全国性协会是有效实施行业自律管理的需要。协会通过统一组织农信社签订自律公约、制订从业人员道德和行为准则、制定和发布行业标准、督促农信社依法合规经营,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信社实现健康发展。
建立农信社全国性协会是有效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需要。协会通过组织签订维权公约,依靠行业整体力量,依法制止、打击各种侵害农信社权益的行为,促进农信社加强债权维护和风险管理;及时反映行业诉求,发挥行业代言人的作用,争取有利于农信社改革发展的环境。
建立农信社全国性协会是有效开展行业协调工作的需要。协会通过搭建行业协调平台,建立农信社之间、农信社与社会公众之间以及农信社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重点解决单个农信社实际需要,而靠自身力量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办多家农信社想办而办不了的事情;统一组织对全国农信社发展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
建立农信社全国性协会是有效开展行业服务工作的需要。协会通过统一组织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业务、技术、信息、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健康向上的行业文化;牵头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和借鉴境外银行业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农信社的整体竞争力。
建立农信社全国性协会是有效实施行业自律监督的需要。协会根据自律组织职能,监督农信社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银行业法规制度、协会章程、自律公约和会员大会决议,监督会员依法合规经营,对违反政策法规和公约的农信社采取自律性惩戒措施。
成立农信社全国性协会,通过充分发挥其自律、维权、服务、协调、培训、合作、交流、监督等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真正使其成为农信社的权益维护者、诉求反映者、信息传播者、合作协调者、会员服务者、自律监督者、专项工作组织者,促进农信社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