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6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推进中国茶叶“富民强农”进程的七大方略(下)
——基于首批“中国名茶之乡”湖南省石门县的思考

  突出“强强联合”

  首先是茶叶企业之间的联合。要摒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狭隘意识,在主打品牌和核心企业的大旗下,集中资本,集中智慧,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统一全县茶叶品牌、质量、标准、形象和营销策略,以做大做强石门茶业产业为己任,共图产业发展大计。

  其次是茶农之间的合作。至2009年底,全县茶叶达到10.1万亩(受益9.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乡(镇、场)4个,千亩以上专业村76个,专业大户2.4万户。针对千家万户茶农“技术推广难”、“成果普及难”、“质量控制难”、“效益提高难”的弊病,要全面推行发达国家和立顿荣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实行“企业十合作社十农户”的一体化管理。

  再次是产销之间的联合。现阶段,茶叶产销“两张皮,两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企业普遍强势,投机性较强。今后,要大力倡导茶叶行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产销界互相入股,细化社会分工,大力培养专业技工,根据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出外就业的新情况,成立采摘、制茶、修剪、施肥、防病治虫、包装、运输、营销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进行“安全化,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的产销,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实现大效益。

  “系列开发”促进功能大挖掘

  目前,石门茶叶主要以春茶、绿茶、名优茶、有机茶、干茶供应市场产生效益,夏秋茶采摘和制作率低,红茶恢复不够,精深加工属于空白,品种单调,市场占有率不高,不利于产业发展壮大。

  今后,石门茶叶要按照“做精绿茶,做大有机茶,恢复红茶,开发茶饮料、茶食品和茶保健品”的思路,发挥土壤富硒、富锌和茶叶儿茶素(EGCG)含量高等综合优势,生产富硒茶、富锌茶、减肥茶、花茶、果茶、奶茶等系列产品,要充分利用好采摘率较低的夏、秋茶资源,恢复发展红茶,高度重视“茶饮料”生产,将茶叶的价值“挤干榨尽”,可以考虑建立“石门茶叶加工园区”,提高茶叶利用率和延长茶叶生产经营时期,抢占中高端市场,扩张大众市场,开辟特色市场,打造“石门茶叶产业航空母舰”,以大市场叫响大品牌。

  “政府作为”促进大提速

  知名品牌的创建,除企业的自身努力外,政府的支持扶持非常重要和必要。

  今后,石门县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茶叶产业的组织领导,落实好县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的各项保障措施,优化规划布局,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壶瓶山、太清山、白云山地区和100个“千亩茶叶专业村”为重心,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改善“软”、“硬”环境,畅通投融资渠道,着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力争通过10年左右时间,在国内主销区县级城市和大多数国家首都有“石门银峰”茶叶专卖店;结合专业市场建设项目或房地产开发,建好县城“石门银峰茶叶贸易市场”或“茶叶一条街”,形成茶叶交易集散中心,集中展示展销石门茶叶。营造全社会重视茶叶产业、众人参与茶叶产业、全县受益于茶叶产业的浓厚氛围,壮大产业,保护和培育大品牌。

  科技兴茶,生产经营大创新

  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品质。科技和创新,是产业壮大和品牌响亮的不竭动力。今后,我县要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建立“石门银峰茶叶工程技术研究院”,加强与省内外茶叶院系、科研机构、协会、学会的联系与合作,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攻关,为全县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在县农业局、茶叶办的指导下,各茶叶专业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要建立科技服务中心,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力度,维护茶叶科技品牌声誉。

  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等国家继续教育优惠政策,制定长期规划,每年开展茶叶职业技能培训,核发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培养新一代种茶、制茶、营销能手。每年开展种茶、制茶、评茶、销茶技能大赛,推动技术竞争。

  文化建设,品牌价值大提高

  石门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浓厚。石门是中国绿茶“炒青法”的发源地,“牛牴茶”一直是从宋至清的朝廷贡品,夹山寺是中日茶道文化源头,“泰和合”宜红茶在晚清时期畅销英美,“东山秀峰”曾获茶叶质量最高奖——国家银质奖并在2006年5月被国家主席胡锦涛选作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国礼茶,是全国首批、湖南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第一、第二批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著名的“中国茶禅之乡”。

  今后,石门茶叶要进一步加强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联姻,挖掘“炒青茶”、“牛牴贡茶”、“茶禅一味”、“泰和合”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茶乡优美的山水环境,开展茶园休闲游、体验游和文艺创作活动。将石门茶文化打造成“石门名片”,将“文化力”演变为“经济力”,如期实现2015年年产值5亿元的宏伟目标,向“世界名茶之乡,地方长盛产业”的更高目标冲刺。

(张友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