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河北省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崔雪琴
整 理:本报记者 王 琥
我叫崔雪琴,是土生土长的赞皇县人。2006年成立合作社之前,我一直代理品牌服装,自己挣过钱,也赔过,辉煌过,更失落过。在商场打拼了这么多年后,家乡总有人来找我,希望我能给他们找点活,也能让大家多挣点钱。
一开始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带领大家搞个服装公司,一起加工制作销售服装。我当时在服装市场上做调研后发现,人们现在崇尚绿色自然的消费观念,而手织土布服装正符合这一要求。虽然很多地方在销售土布服装,而且市场上对土布宣传得也很多,但质量并不过关,我就有了先从土布服装入手的念头。
赞皇县的乡村里,过去老人们都有织土布的习惯,我感觉把织土布的工艺发掘出来应该很容易。不做不知道,真正干起来,和想象的根本不一样。乡村一些老人织土布手艺还在,纺车织机在一些村子也还能找到,但经过几十年的闲置,虽然框架还在,但主要部件遗失损坏得厉害,基本没有能用的,所以那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去寻找和修复这些关键部件。
当时找得很辛苦,因为这个我生了好几次病。记得有一天下大雨,那天还是我的生日,我发着烧在外面忙碌,等回到家嗓子都说不出话了。费了很多心血,终于找齐了能用的5台织布机,我搞的这个小服装公司起步了。
起步后很偶然的一次,电视台采访了我们带领当地群众搞土布服装的事情。节目播出时,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郭志江看到了。他后来和我说,节目中看见这么一个真心带领群众致富的公司,让他很感动,他就想着一定要找到我。郭主任找我们也不顺利,断断续续找了快一个月才找到。他最后找到我们公司的那天还下着雨,我其实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是觉得他是个领导。他来了后看得很认真,详细了解了公司的情况。隔了一天,省社张彦惠主任和郭志江主任又专程来公司。这一次他们向我介绍了很多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鼓励支持我领办合作社。
说实话,之前我对合作社一点也不了解,但通过两位主任的介绍,我也觉得搞合作社是个好事情,群众入社自由,从种棉到织布多个环节受益,还可以分红,而且合作社还能得到供销合作社的大力帮助支持,一定能够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于是在省市县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2006年8月,我牵头兴办了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为什么叫“原村土布”呢?我们的寓意就是“原来村子织的土布”,而且我们的工艺是继承了原来乡村民间传统织布技术的。
合作社起步时,只有40多户社员。开始群众对合作社也不了解,而且对我是不是真的回来带领大家搞土布,有些人也有怀疑。为了让大家相信我,信合作社,我首先把自己在石家庄的户口迁回赞皇县村里,让大家知道我是真心回来踏实做事的。同时稳步扩大土布生产规模,不断增加纺机数量,我们自己经过长时间研发,制造出了机械纺机,我们还准备为纺机申请专利啊。这个过程中遇到一个难题,纺机上用的锭子必须要木制的,而且对工艺的要求高,能做出来的人很少。我们找遍了周边县市的好多村子,费了很多周折,终于把一个已经年近80岁的老工匠找到了,锭子的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前期工作慢慢理顺了,土布生产也上规模了,一批批土布服装上市了。由于我们服装完全手工,质量又好,销路挺好的。看到这样好的形势,原来不愿意参加合作社的群众开始主动找我要求加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入社300多户,带动群众3000多户。以前很多在家操持家务的大娘们,利用空闲时间在家织布,看孩子做饭都不耽误,每个人一年至少能挣个3000多块钱,多的还能挣到1万5千块钱左右,真是丝毫不比家里男人挣钱少。
我们还专门招了两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大学生来合作社,设计更多款式的服装。为了丰富服装的颜色,合作社还专门引进种植了彩色棉花。怕一开始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合作社买来彩棉种子,免费赠给村民种植。第一年试种50亩,合作社以比市场高的价格上门收购,村民尝到甜头后,彩棉种植面积随后节节攀升。
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缩水、缝制、二次分红等6个环节社员们都能有收入,大家感觉越干越有奔头。我们的土布服装现在逐步走向高端市场,成为馈赠亲人朋友的时尚礼品,发展前景真的非常好。从以前干个体,到现在搞合作社,合作社让我真正圆了带领大家致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