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向卓越:山东农信踏歌奋进
——写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六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孙思磊 实习记者 杜弘林 通讯员 陈卫东 赵书阳 王国政

  为农民送去致富金钥匙
  鱼水情深尽欢颜
  丰收时节喜悦多
  中小企业发展背后的支持
  与农户共谋致富之道
  农民自己的银行
  中小企业资金的活水之源

  拥泰山之奇而纳百川,怀黄河之壮而汇溪流。枕阔海以卧,坐沃野以居……大自然馈赠的优美风光,让齐鲁大地处处充满魅力。

  借政策之风,扬地域之优,怀进取之心,立争先之志……勤劳、进取的山东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这片富饶、文明的魅力之地同时又充满了发展的活力,一个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传奇在此诞生。

  如今,在这片充满发展活力的魅力土地上,一股迅速崛起的金融力量——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正在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书写着一个新的农信改革发展传奇——它曾是农村金融市场上一群被淡忘的散兵游勇,如今它已经成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它曾是深陷困境的准破产机构,如今它正向着建设一流金融机构的目标阔步前行,六年时间,山东农村信用社实现了历史性跨性。

  追溯山东农信实现蜕变的轨迹,我们发现,一切的改变始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2004年6月6日。这一天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山东农信由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发展历程。六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山东省联社团结和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在产权改革、机制创新以及“三农”服务模式探索等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不仅成为全省举足轻重的地方金融力量,同时也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山东农信改革发展的样本,为全国的农信社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锐意进取——改革吹绽花千树

  “思想有多远,发展的脚步就能走多远”。这是一位经济学家对众多跨国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在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历史背景下,对于负重前行的农村信用社而言,选择怎样的发展思路和价值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途。山东农信的蜕变轨迹再次印证了这一道理。

  目标: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

  “一二三四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排列组合,而是山东省联社带领全省农信社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集思广益、反复锤炼出的改革发展思路。“争创一流金融机构的奋斗目标;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风险防范优先、注重经济效益和持续协调发展的经营原则;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全面加强信用工程、制度规范、电子网络、督查体系、员工队伍和企业文化六大建设,加快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

  内容简洁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目标远大却清晰地指出实现的路径。对山东农信而言,这是一个兼具指向性、可操作性以及实际指导意义的企业发展价值体系,更是一个指引它们走向卓越的行动纲领。它凝聚了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思想,增强了整体意识,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展的目标、方向、市场定位等问题,加快了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步伐。

  数据:跨越式发展的见证

  六年来,山东省联社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加快建立与管理体制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业务拓展、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市场开发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基层农信社发展的内在活力;通过强化管理、科学考评、分类指导,积极推动基层农信社转变发展方式,夯实经营基础,提高发展质量,使得全省农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0年4月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431亿元和4915亿元,是改革初期(2004年初)的3.1倍和2.8倍,存、贷款规模超1万亿元,稳居全省银行机构第一位、全国同行业前列,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存款超6000亿元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642亿元,占各项贷款的75.4%,涉农贷款余额、新增额占全省银行机构总额的95%以上,连续6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深化改革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共消化各类历史包袱323亿元,有历年挂亏的联社从118家减少到2家,预计今年可全部弥补历年挂亏。资本充足率从-8.73%提高到5.40%。

  策略:双策并举破难题

  作为金融支农的主力军,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既是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稳固市场地位、应对市场竞争的战略选择。然而,面对农村信用环境的缺失、缺乏有效担保、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等客观现实,如何实现支农服务和农信社商业化经营的协调发展,考验着农信社的智慧和支农决心。

  对于这一系列支农难题的破解,山东省联社采取的是夯实农村信用基础和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并举的发展策略。近年来,山东省联社号召全省农村信用社,在全省农村掀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热潮。通过统一评定程序和操作办法,广泛宣传、逐村发动、以点带面,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营造并完善了支农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对信用户和信用村镇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简化手续”的信贷倾斜政策,全面推行贷款证和贷款上柜台,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对社员和信用户实行利率优惠,提高支农业务的精细化水平。实践证明,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推行,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担保难、负担重等问题,大大缩短了贷款周期、降低了贷款成本,如今农户贷款时只需持“两证一折/卡”便可直接到信贷柜台办理,象支取自己的存款一样方便,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激发了老百姓勤劳致富的热情。

  在推动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的基础上,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产品创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满足农村地区各种信贷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六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实践中,不受狭义“三农”概念的束缚,在支持广义的“大三农”上寻求突破,紧跟市场需求,把握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趋势,不断推出新的信贷产品,满足了客户的现实需求。

  一串串闪光的数据,清晰记录着几万山东农信人奋勇争先、加速发展、追求卓越的创业激情和发展智慧。

  一个个感人场景,诠释着山东农信社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和不懈追求。

  创新支农——换得乡村满园春

  五月的山东大地,春风拂面,花红柳绿,一股温暖的感觉从心底悠然而生。记者奔走于山东各地,从鲁东到鲁西,从鲁南到鲁北,在齐鲁大地的每一处时时感受着广大农村洋溢着农信支农的气息。从农民的农业生产、创业致富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几乎融入到农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农信社的金融扶持下,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正在山东从梦想变为现实。

  筑建新农村的农信力量

  经过几条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费县芍药山乡小湾村。依山而建的小湾村清一色的红瓦房、青石墙,在费县的万亩核桃园中显得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的活力。谈起小湾村的变化,今年33岁的武善军感触很深:“原来的房子很破旧,有的甚至都是危房了。交通也不方便,年轻人没有愿意留在村里的。”他自己也外出打工干起了厨师。

  2009年当地政府对村里统一进行旧房改造,政府每户免费提供10吨水泥,支持农民自主对旧房危房进行改造。和其他村民一样,武善军高兴之余还是因为建造新房的大笔开销犯了愁:“虽然政府给提供了水泥,但仅靠自己手头的钱,还是建不起新房。”在资金的困境面前,破旧的小湾村新农村建设道路似乎又一次走进了死胡同。

  “如果能像城里人一样买房、建房可以贷款就好了。”面对资金的困境,眼看着旧房翻新的机会又要因为缺钱擦肩而过,这个小山村的淳朴农户开始羡慕起城里人享受的便利的金融服务。然而,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是一种奢侈的想法,因为从没有听说过农民建房也能获得金融扶持。

  让小湾村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自认为奢侈的想法如今已经变成现实。作为当地的金融支农主力军,费县农村合作银行为配合当地新农村建设、改造工程,及时推出了农村住房贷款,为农民旧房改造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

  “农村信用社真是咱老百姓的‘财神爷’,农民搞生产给支持,建房子也给支持。”虽然费县农村信用社早在几个月前已经改制更名为农村合作银行,但不少农民对它的新名称还没有习惯。在这些淳朴的农民眼中,改叫什么名并不重要,关建是它是真正处处为农民服务的银行。

  现在武善军不再外出打工,而是以万亩核桃园为依托,在自家门口开起了集观光旅游、感受民俗文化、品尝农家菜肴为一体的“农家乐”饭店,生意很红火,年收入5万元以上。“加上种核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还能照顾到家庭。”武善军高兴地说。

  在费县农合行的支持下,小湾村120余户村民贷款180万元全部进行了旧房改造。以前的那个破旧的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山东省启动了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为帮助农民解决“捉襟见肘”的资金困难,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及时跟进,创新开发了农村住房贷款业务。在综合考虑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收入情况和还款能力等基础上,放宽农村住房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较同期同档次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优惠10%以上。

  农民致富的金融顾问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成为广大农民非常欢迎的一种专业化、组织化生产形式。然而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之一。一些合作社由于组织结构松散、运作不规范,以及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陷入贷款难的境地。自去年以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在潍坊临朐县进行了农信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试点,为信贷支持合作社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合作社把养牛户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信社给俺提供贷款,这两个‘社’都是俺致富的助推器。”日前,临朐县城关街道平安村的养牛大户马建新笑着告诉记者,他和其他奶牛养殖户能够从“三聚氰胺”事件的低谷中走出来,多亏了两“社”合作提供的帮助。

  说起合作,临朐佳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贞福记忆犹新。“因为当时合作社刚成立不太规范,想获得银行贷款很难,最后是信用社帮忙解决了难题。”秦贞福说。临朐县农村信用社经过现场考察和讨论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由基层信用社主任或客户经理兼任佳福奶牛合作社的独立理事,参加合作社理事会和相关决策的拟定,在监督信贷资金使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的同时,为合作社提供财务管理、外部协调、信息支持等个性化服务。

  这种“参与式”的金融服务立刻受到秦贞福和合作社社员欢迎。仅去年,临朐农信社就为佳福奶牛养殖合作社12家社员养殖户授信139万元,满足了他们的资金需求。养殖规模最大的马建新贷款40万元投入生产,存栏量从原来的50多头增加到100头。由于管理科学、经营规范,佳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农信社的支持下,业务渠道不断延伸,逐步发展为当地一家样板社,也为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从临朐县开始,山东农信探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探索,迅速在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已支持了1275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发放贷款37.4亿元。


 

  印象掠影

  信合之光光耀齐鲁,六载艰辛心系农家。

  第一,第一,第一……各式各样的全国第一和全省第一承载着山东省联社成立六年来所取得的光荣与成就。作为金融支农的主力军,省联社自身的发展壮大更多的还是为了农民的富足,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

  在这片农业人口占到百分之七十的广袤大地上,五千多个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六万五千名信合人,扎根在田间地头,为农民送上生产所需的资金,把致富的活水渗透在这沃野之上。这是其他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法比拟的支农决心和力量。

  心系农家,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以“信”的体制建设,“合”的文化传承在农民心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谐社会与新农村的建设本没有样本,一排排的高标准大棚,一片片的现代化农舍,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就是样本。

  走进山东基层,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落,每一户农家,连“老太太都知道农信社来贷款了”。农信社的成就,早已混合在农民的汗水中,难分彼此了。匆匆一瞥间,农信社的网点仍然是散布在乡间、与普通农舍无异的小门脸,可在它周围,却是已经富裕起来并大步迈向现代化的——

  “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是农信社的市场定位,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禹城市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付小剑

  “信用工程建设,给农民带来的不单单是经济效益,还有一个讲信誉讲诚信的生活圈子。”

  ——莘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颜景元

  “贷户选择了我们,就是给了我们一个为他们服务的机会,我们也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金融机构。”

  ——曲阜市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赵鲁


  镇:禹城市伦镇

  现代社区村里起

  今年10月底,伦镇的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就要投入使用了。看着工地上忙碌着的四座吊车,伦镇镇长刘青华表示:“信用社给我们的帮助真的非常大”。

  这个社区由12个村合并而成,惠及5300多户农户。同新居一并建成的,还有学校、医院、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和县城里的商品房小区相比,新社区的品质只高不低,那么售价呢?刘镇长笑了起来:“哎呀,那差远了!也就相当于商品房的零头。”

  即便价钱如此实惠,要让每一户都一下子全拿出来也是不现实的。“咱们信用社在这里面的作用太大了”,刘镇长说。

  为支持新社区建设,禹城联社对农户的贷款需求尽力满足,在利率和期限上也是优惠又优惠:3户联保的,还款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优惠40%;一旦取得房产证,期限还可以放宽到4至8年,利率上再优惠50%。

  这样一来,农民住上现代化新型社区的希望更多了,经济压力却减小了。“交1万元定金,马上就可以开工了。”刘镇长介绍。

  第一个新型社区的成功破土真正调动了农民自建新社区的积极性。伦镇一共规划有15个社区,在建的有3个,剩下的12个今年内也都要全部开工了。

  全镇15个社区可以节约1万多亩土地。刘青华镇长相信“有了土地,农村城镇化了,我们会发展得更快更好的。”

  村:莘县小三门村

  王书记又敢当书记了

  小三门村在河店镇的边边上。几年前,村里还有人因为吃不饱而偷东西。村支书王保才觉得自己这个书记不敢再当下去了。

  现在的村支书王保才不仅踏实当着书记,还成了村里的经纪人,手机铃声响个不停。这其中的缘由,王书记说了,“关键是咱信用社”。

  07年“三信工程”开展的当年,莘县联社就给小三门村贷了500万元,支持村民建大棚种香瓜。“穷可贷,富可贷,大棚贷款敞开贷”是当时的口号。

  现在,小三门村人不仅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600座高标准大棚,平均每户就有两个大棚,而且还把邻村的土地承包过来继续建大棚。

  说起销售量,村支书兼经纪人王保才的调门顿时高了八度:“那老鼻子了!”

  村里的青年王观斌去年离开了打工城市青岛,回到村里贷了5万元盖大棚。一座大棚先种一季香瓜,再种一季西红柿,一年能带来2万元的收入。而且一个人就管过来了,也不是很累。

  今年,王观斌准备再包上4亩地,还建大棚。今年还找信用社贷款吗?“不——”王观斌头一扬,“咱现在有钱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09年7月,莘县联社出资组织个乡镇村干部和大棚种植能手130多人到寿光学习大棚种植技术。不仅在种植技术上支持,莘县联社还在网络上帮忙发布销售信息。参加过此次培训的王保才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棚中间说:“咱就想了,怎样回报人家呢?(杜绝)不良贷款呗。”

  户:曲阜市花生经销商

  送上门的金钥匙

  以前的花生经销商徐会明,在每次机遇到来时都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挣点小钱。

  2007年上半年,曲阜联社防山分社客户经理上门宣传信用户的标准和评上信用户的好处、便利,他才壮着胆子申请了10万元贷款证。这一年正好赶上花生大丰收,徐会明用赚的钱盖起了楼房买了汽车。贷款证到期后,他又申请到30万元的贷款证,在2009年花生米大幅涨价时,他又一次尝到了甜头。在他的动员下,做生意的弟弟也拿到了授信10万元的贷款证,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扩大了规模,买了汽车。

  村里人看到他们兄弟俩的成功,有贷款需求的纷纷申请贷款,暂无贷款需求的也纷纷申请评定信用户。拿着农信社送上门来的贷款证,再加上身份证,就可以直接从柜台上贷到受信额度之内的款。随用随贷,有钱就还,贷款就象取自己的存款一样方便、快捷。村里获得贷款证的农户高兴得说“有了信用社的贷款证就有了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孙思磊、实习记者杜弘林、通讯员李德品摄。)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