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6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茶一世界(二)
——“一茶一坐”首席执行官林盛智先生访谈
张菁

  “一茶一坐”首席执行官林盛智先生。

  记者:我们喜欢一茶一坐的原因,因为它用西方很科学很先进的方法来实现对东方食材的尊重,这些尊重的背后一定有一些原则和坚持吧?

  林总:有些客人会说,你们的东西量又少,价格还高,哪里好。其实我们在用材方面是很讲究,像我们用的菌菇,90%都是有机的,配的是纯鸡汤,成本会比较高,需要细细品味。透过教材与教学,伙伴的素质相对比较整齐,碰到急速扩张,要看执行力到不到位。我们管理人员的基础课程,区级干部或处级干部自己可以上。

  我们的品茶教室,邀请对茶有兴趣的人来免费上三四个小时,全国范围内,在店里免费开课,现在已经普及了3000多人,另外我们寄邀请函到企业里,在企业里办品茶会,内容很活泼,泡茶、喝茶、喝完的茶拿来敷眼睛、做绿茶面膜,讲简单易懂的内容,他就会想要接触茶。所以任何事情在于沟通,沟通最大的技巧在于简易。我观察做茶的同行,都希望做成神话,有故事,很复杂,但不大众化。我要普及,大众化,首先要简单,要很快地喜欢上茶。很快喜欢有很多种,比如有些女性喝茶,口感没什么感觉,但会喜欢上店里好看的杯子,为了这个杯子来喝茶,这是一项开发项目。第二,要简便。第三,口感要好。过去中国茶叶市场,“立顿”占了70%的销售额,他做对了一件事,把茶做得很简单。也给了我们一个形式,为什么茶包里不能放好茶叶?过去传统的思维中,茶包里就不是好茶叶,可以打破这个思想。茶包的优势是便捷,有了优势就有机会推广,一般消费者要求,喝第一口就要喜欢,再慢慢引导他还有另外一个境界,这样就入门了,如果一下就要他进入很高境界,时间太久,而且要花太多精神,事倍功半,也达不到普及的目的。

  茶最早是药用和饮用,要发扬光大,也要走这条路。我刚开始喝茶,是大学毕业打工卖紫砂壶,到茶行先坐下喝,这样慢慢喜欢上茶,所以大三就修的茶叶专业,所以每个人跟茶结缘都有一个渠道,每一个人的渠道都不同,有的人上了品茶教室喜欢茶,有的人是买了茶具喜欢茶,有些人喝了我们的蜜桃乌龙喜欢茶,有人说加味茶与天然茶香没法比,如果一定要这样比的话,就没法推广普及茶,所以我们在思维上做了非常大的改变,真正影响力大的人都是在这些地方先突破了,所以如果我是立顿,我不会把茶叶这样卖,这给了我们一些机会。中国作为茶叶发源地,不发展怎么行。所以我们先从茶馆开始,营造喝茶空间。可是纯喝茶空间,盈利模式会有问题,喝茶吃饭其实是一件事,所以我们把饮食导入进来,做一些比较现代感的内容,我们一直没卖咖啡只卖茶、调和茶和果汁,让年轻人认为这是时尚潮流,使人愿意接触并传播,这一代不喜欢就没机会传播。

  产品研发中心包括食材、茶叶、茶具,是三种业态的组合,在研发的过程中是一个小组,不是一个单独的单位,我也是研发小组的成员,比如我们研究绿茶和桂花的融合,一般发酵程度越高,越趋向果香,在拼配时花香类的尽量要和低发酵的在一起,水果类的尽量和红茶类在一起匹配,味道比较对味,高级茶叶不适合拼配,因为太可惜,那是另外一种产品方式,口感的拼配试的时间比较长,没经过这样拼配的茶在口中的协调度不是很好,像德国的花果茶很有名,但口感的饱和度不好,比较薄,厚度不够,我们加入红茶,这样的茶跟他泡的茶有很大不同。

  记者:跟您学到一点很重要的是,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作为一种媒介向人介绍而不是把我对茶的理解强加给人,这对茶行业是很重要的。

  林总:茶叶的学问或者体悟太深奥,没有标准,很难体现它的价值。比如,我们泡东方美人,喝到某个名人那喝出了什么的感觉,你们觉得怎么样,有的人就说,对,我也喝出来了。可是真正品茶就要忠于自己的感受,喝到了就是喝到了,没喝到就是没喝到。大部分人会担心别人笑话,或者说的跟大家不一样。喝茶要透过不断跟人分享、体验,才体会得到原来这叫“回甘”。老师的平常心很重要,这个不太容易。就像葡萄酒的品鉴大师,要花很多钱,有些葡萄酒都没有喝到过,境界更不知道。因此刚开始可以跟消费者沟通好不好喝,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取得大众的口味,价格也趋同大众,达到普及效果。

  记者:您对北京的印象是什么?

  林总:过去看了很多历史大片,对北京传统历史中国情感比较敬重,北京这个城市比较有看头。历史古迹很多。

  记者:从茶行业来说,对老舍茶馆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林总:老舍茶馆很有意思,在老舍我能看到清朝时茶馆的形象,上面看戏,下面喝茶吃小吃,老外看戏很庄严的坐在那里,中国人看戏一定要泡茶,比较会享受。老舍茶馆把一些传统文化艺术搬到茶馆来演出,看演出喝茶,做得比较完整规范,品质稳定,带朋友去比较有面子,感觉很好。如果在剧场艺术和表演内容能够再引进一些新的民乐艺术,例如“透明思考”在新天地有小的表演台,也可以吃饭,又民族也很现代,这种表演艺术很多是可以创新的,比如川剧的剧情,是可以变的,但是要保持这千万中变异中的不变。这些表演艺术可以升级。老舍茶馆永远是北京的一张名片,喝茶的方式气氛一直都在,表演的方式都可以变革。比如盖碗茶杯使用传统的“福、禄、寿”字作为装饰,那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传统的吉祥图案应用到现代材质上?玻璃可以用,活瓷也可以用,让人一看更讲究,提升质感。只要能做到保持传统的同时再加以创新,加上你们悠久的历史感,相信你永远是领头羊,所以关键是寻找市场的插位,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体验。

  记者:老舍茶馆的旅游人群占25%左右,旅游集客的比例较大,跟一茶一坐在这点上不一样,那么我们怎么扩大我们的目标人群?

  林总:老舍茶馆的定位已经很清晰,边看戏边喝茶,区别在于时段的差异,喝下午茶看下午戏,吃晚餐看晚上的戏。常常一票难求,小剧场的感觉很好。

  记者:您有意愿把一茶一坐开到国外吗?

  林总:2006年在东京开了一家店。自己体会茶的深度广度一定要够,目的不同方法要改变,我品“蜜桃乌龙”,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去品,我自己并不一定要喝。例如我们的“肉臊饭”有四种口味,现在使用的是我最不喜欢的那一个,但消费者试餐下来最喜欢的是它,我就要选择它,回到市场消费者本身的思维很重要。茶的包容和亲和力很强,每个人忠于自己的感觉是最大的价值,喝茶到一定境界就会知道,茶有很多种类和口味,之间很难去比较,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在品茶教室喝完茶之后,会问一个问题?请问绿茶比较好还是红茶比较好?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没有办法比较,这是两种茶类,包含有太多种茶,并且每种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人也一样,选择自己的位置,并忠于自己的岗位,是值得被尊重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喝茶也是一样,如果弄的像武林大会一样,还要搞一个入场资格赛,没有一定的等级不能进来——这样茶叶真正的精神会破坏,变成一种孤芳自赏、贵族文化。我觉得喝茶应该普及化,让大家都喜欢它讨论它,它才能兴盛,茶叶为什么在宋朝这么兴盛,因为文人雅士都在讨论它;为什么在清朝这么普及,因为大街小巷都在听戏喝茶,所以才能普及,然后才能兴盛。

  记者: 一茶一坐的企业理念很有特色,那么“伙伴当家人,客人当朋友”这个理念最早期是怎样形成的?

  林总: 最早期在台湾就形成了,最早期创办人是在台湾开一家小店,经常坐下来向客人虚心请教,慢慢和客人变成了朋友,早期的员工是一些年轻人,经营者发现越把他们当成兄弟姐妹看,向心力就越强,对顾客的服务越好,对店铺越关心,店铺的经营越好。所以这个经营理念非常重要,把这个落实好,服务自然上去。这个理念提炼出来大概十年了。

  我们的核心消费者定位为20~40岁,主力高峰是在25~35岁,因为我们消费品质比较高,消费水平要求比较高,25岁以上收入会比较稳定,品味比较高,女性对时尚比较敏感,而且向外传播,女性有这些优秀特质,这里说的这个年龄是心理年龄,了解消费者就是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然后如何满足它,再超越一些就感动了,感动经营是很重要的方向。满意是基本要做到的,感动是一项挑战,我们每年不是颁发业绩最高奖,而是颁发感动故事。我们每年办一次感恩茶会,由最高领导向伙伴奉茶,感谢一年的辛劳,一年拍几十期感动故事,发给店里的员工,这是一种企业文化,在第一线有最大决策权,只要能做到就去做,我们不能用规章制度规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只能告诉你在我们经营中什么是鼓励的,什么是最重要的。看到感动的有人就把它写下来,交给上级主管来评,今年大约评了十七八个感动故事,我们每年都把这些感动人的故事记录下来,让“伙伴当家人,客人当朋友”不会是一句空话,而是确确实实落实在当下的,每一个员工和管理者的行动。


  

  结语:

  采访完成后,林总带领我们采编团队与“一茶一坐”各部门的负责人打招呼,互换名片。这本不在我们的采访计划内,但这个细节却让我们宾至如归,仿佛我们不是明天就要离开上海,不是这个企业的“过客”。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关联,这就是茶的使命,也是“一茶一坐”的使命。正是茶,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茶一世界,这个世界,会好。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