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5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低碳”升温 “绿色信贷”显商机

蔡靓 姜靖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才能更好分一杯羹的问题。

  “没想到,这笔贷款到位比预想的还快一些。”山东恒沣膜科技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

  山东恒沣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水资源品质改善和水资源净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2009年山东省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奖励资金项目,由于项目节能环保,淄博市周村区农村信用联社向他们授信1300万元贷款。

  随着低碳经济不断升温,农村金融机构也纷纷把“低碳”理念融入到了信贷发放中。这种以“绿色信贷”为主的低碳金融,正在或已经改变着农村金融业的传统格局。

  低碳项目获“绿灯”

  随着低碳经济近来逐渐成为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在信贷政策和贷款投向上大力支持绿色环保领域。

  “目前‘绿色信贷’业务是我们优先支持的业务,对企业节能环保和生态环保等绿色金融项目,我们积极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并将生产技术先进、低耗能、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企业作为自己的重点目标客户。”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农村信用联社个人业务部郭强介绍说,“我们一直在挖掘、培育、扩大‘绿色信贷’客户群体,通过有效信贷投放配合区域经济结构转型。”

  在湖南省湘潭市,农信社针对节能环保企业发放的贷款比例也大大增加,截至2009年末,该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86.88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企业贷款余额达11亿元。

  金融机构的新商机

  “绿色信贷”不仅给企业提供了及时充足的信贷支持,更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商机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在远望低碳金融市场美好前景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不断优化、改造目前流程,打造适合低碳金融市场的信贷评审标准和风险管理体系,这是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此看来,支持低碳经济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才能更好分一杯羹的问题。

  “节能环保企业更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都比较好,能给农信社带来更好的收益。”据郭强介绍,周村区联社建立了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把是否符合区域整体规划和污染排放指标要求作为审查重点。

  “我们还建立了环保风险检测、识别、预警机制,建立了定期访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信贷的跟踪监测力度,严把信贷关口,防范环境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的信贷风险。” 郭强说。

  除设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及严防信贷风险之外,金融创新也势在必行。

  烟台市福山区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助理王宝刚表示,为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企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该联社除通过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利率优惠等方式外,还与有诚信和资质的评估公司合作,将涉及“绿色信贷”的风险评估交给咨询融资机构去打理,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审批效率。

  此外,专家建议,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节能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开发满足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特色需求的创新产品,如针对企业间通过产业链条对接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的特点,搞好银团贷款发放等。

  借力政策支持

  目前,虽然农村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其在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多位农信社工作人员表示,要从大方向上使信贷政策向低碳金融的方向转变,还需要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扶持,因为目前在统计贷款规模时,并未对“绿色贷款”单辟通道统计,未能使绿色信贷获得信贷政策的倾斜。

  “希望能有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郭强说。

  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一些企业对于低碳金融、绿色信贷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虽然‘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下时髦的流行语,但企业普遍对低碳经济、生态环保和环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风险认识不足,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湘潭市办事处主任刘浩表示。

  从这个层面看,就更需要政府对发放“绿色信贷”的农村金融给予支持了。有专家认为,长期有效地实施低碳金融,政府必须要有具体可行的政策作为支撑,采取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支持中的盈利能力。

  此外,由政府主导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也被认为是推广低碳金融的必要条件。山西银监局近日印发的《关于打造低碳金融区,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建议政府部门加强领导协调,建立完善促进山西金融市场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研究决策机构,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制定出台符合省情、前瞻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及实施细则等政策指引文件,增强各项政策的前瞻性。

  看来,要真正实现以“绿色信贷”为主导的低碳金融,今后的路还很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