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2004年春茶飘香的时节,有一天,我接到了江苏一所院校下属的一家茶叶公司负责人的电话,让我有喜有惊,言意是他们从有关报刊杂志上,看到我策划实施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把陕南茶叶如何卖到了西安和全国一些知名的消费的市场,很受启发,现寄来他们开发出来的名茶能给予指导……当我要婉言谢绝时,他们说茶已寄出……
大约几天后,我就收到了此茶,经品尝茶叶和翻阅他们寄来的有关资料,确实让我有一种太湖峰峦出好茶之感叹!一周之后,他们又打来电话,征求意见,我当然是好话多说,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他们又给我提出一个要求,让我能否在西安市场上为他们营销此茶?这又让我吃了一惊,我实话实说:我不是卖茶的茶商,我是“卖茶文化”的人,若要我在西安市场上为你们推介搞宣传,我会助一臂之力的,至于让我为你们卖茶,实在是爱莫能助……类似这样的人和事,对我来说经常会有之。无独有偶,例如去年5月下旬,我们在浙江长兴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茶人相聚,在闲谈之时,一提起茶叶的销售之事,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秘书长舒曼大倒苦水,他向我说,河北不产茶,但却是茶叶的重点销区之一,尤其是他本人爱写茶文章和经常性地参加全国性的茶文化活动,认识不少人,也常有一些茶商让他来为他们推销茶叶,他实事求是地说:我是搞茶文化的,只能为你们商家推介搞宣传,至于要为你们卖茶,就不现实了……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了。
他的这番话和我的亲身经历,不由得让我思考起这么一个问题:茶叶市场上的销路就这么窄,非靠熟人和关系不行?那么营销的概念怎么在商家的头脑中这么缺乏?我的家乡有句谚语:“指亲戚靠邻人耽搁大事情!”此话再通俗不过了。
那么就茶话茶,现在随着我国茶园面积、产量不断的增加,茶叶消费市场上“狼烟四起”,竞争十分激烈,卖茶倒成了一门很深的学问,这就让我联想起了“把木梳卖给和尚”的一个经典的营销故事来——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怀疑:把梳子卖给和尚?怎么可能?搞错没有?许多人都打退堂鼓,但有甲、乙、丙三个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一个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到公司汇报各自销售实践成果,甲先生仅仅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了10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1000把,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公司请他们谈谈各自的销售经过。甲先生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无数次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10把梳子。丙先生来到一座颇负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了1000把梳子。
公司认为,三个应考者代表着营销工作中三种类型的人员,各有特点。甲先生是一位执著型推销人员,有吃苫耐劳、锲而不舍、真诚感人的优点;乙先生具有善于观察事物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能够大胆设想、因势利导地实现销售;丙先生呢,他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有效策划,开发了一种新的市场需求。由于丙先生过人的智慧,公司决定聘请他为市场部主管。
更令人振奋的是,丙先生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于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订货。这样,丙先生不但一次卖出1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
通过"把木梳卖给和尚"的典型营销案例,它无不说明这么一个问题:营销的活动五花八门,又是一门“公关”学,更是产品与市场对接过程中的实战与演炼。人是第一要素的。在日常生活中,“卖”与“买”是一对联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但是,“卖”就比较难。特别市场上的产品营销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价格的自由调节不由得让商家“不找市长去找市场”,上门推销产品,常遭遇到人家的冷遇,白眼和赶出办公室的事情比比皆是,关键看你是一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事在人为。凡是比较成功的商海名流,都是从基层的营业员和营销人员做起来的,因为市场营销更能锻炼一个人长久的忍耐力。产品就需要销路,销路就需要买方,而且取决于最大的、最成功者就是直销对方,省去中间环节,利用率就会大一些,营销者回报就高一些,劲头就更足了。那么营销中的“绝招技艺”是不可缺少的,从“把木梳卖给和尚”的反省中,我们怎样才能把香茗卖给那些不喝茶的人……
(韩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