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幼儿园,砍伤32人,包括29名幼儿、2名教师和1名保安,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
4月28日下午,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一起行凶事件,16名学生和1名教师受伤,目前暂无生命危险。雷州市公安机关初步调查,33岁的犯罪嫌疑人陈康炳系雷州市白沙镇洪富小学公办教师。
4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合浦县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凶杀事件,2名死者中一名为8岁小学生,另一名为老年女性。5名伤者包括两名小学生、一名未入学小孩和一对中年夫妇。
3月23日,福建南平男子郑民生,杀死8名、重伤5名小学生,制造“南平惨案”。4月28日上午9时,郑民生被执行枪决。
校园安全话题已成为社会焦点。如何长治久安、怎样远离伤害的思考,似乎停留在“深层次原因”的挖掘过程中,已成为一种单纯的宣泄,将建设性的、开创性的、有效性的建议和意见淹没在熙熙攘攘的热闹之中。
查找深层次原因的负面影响
不知从何时起,方方面面开始热衷讨论各种问题后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在涉及重大事件或焦点事件、突发事件时,矛头最终必将指向体制、指向制度,乃至指向社会问题,此次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随后被媒体所“热捧”的言论,都再一次试图去挖掘现象背后的“最根本解决办法”。
弱势群体?荒谬解释!
5月6日,《大河报》发表题为《校园安全:国家战略要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评论文章,其中重点指出“隐藏其后的社会问题是导致凶杀案件发生的根源”,于是作者的结论自然而然地出现:要避免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就要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注,保障救济渠道畅通。因此,必须建立更为开放的、行之有效的民意表达渠道,必须建立社会心理发现和干预渠道,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心理引导,这是治本要求。
需长期在“社会平等、公民平等”领域“长期用药”的言论,不光以上这一家之言,应该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表达的还是同样的意思——社会的弱势群体不存在了,校园血案的凶手也就不存在了。
真是天大的荒谬!
是的,弱势群体缺乏利益表达机制,也很需要在受到欺凌时,有正当的诉讼渠道,否则就会引发社会问题。但这种认同绝不意味着一个凶手可以将自己的罪行归于社会原因而博取大众的原谅,甚至同情。南平血案后,舆论的重心出现偏差,凶手的失业、失恋、性格与生存环境的难融等“深层次原因”被放大,在一片社会反思的浪潮中,似乎凶手不再那么可憎、可恨,以至于让人在“同样是悲剧”的搅局乱言中,生出几分可悲、可怜来。我们不敢说随后发生的类似事件,是其他罪犯分子为博取这样的同情与轰动效应而效仿之,但这样的所谓“深层次原因”的挖掘,让人看到的不是对人性真正的关爱,而是谬误与冷血。
在荒谬之外,是逻辑的无知。
弱势群体面对投诉无门,面对自己利益无法保护,就开始由量向质的转变,个人心理认知上的变化最终导致当事人对社会的怨恨,恶性社会事件一触即发。依此逻辑,弱势群体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犯罪分子?或者说弱势群体就是犯罪分子的高概率人群?将罪犯分子等同于弱势群体,是目前媒体乃至这个社会舆论非要在个案中找出共性的通病,似乎不这样就不够深刻,不这样就不够专业。但又有什么证据、数据证明,弱势群体的犯罪率就是高?而反观几种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凶手,又有谁能归入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要将“反社会犯罪”与“弱势群体”划等号,在正义的天平上,受伤害或在潜在伤害阴影里的孩子们,才是弱势群体!
解决源头?一句空话!
《校园安全法10年仍难产 各地突击安保被批搞运动》,以上扎眼的标题出现在《羊城晚报》上,不用再读下去就可以知道内容,中国法制不健全,中国法治执行力不够,这样的结论时常见诸报端或者其他地方,而似乎一切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理由给解释了。这一次我们又听到这样的结论:集中发生的校园流血事件背后,是如何长治久安、怎样远离伤害的思考,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似乎是一种共识。文章中也指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已实施四年,却没有贯彻执行;《校园安全法》曾经提议,却因涉及面太广,难以操作而流产。于是“皮球”又踢给了下一个层面,。
在法治之外,另一个什么问题都可以装进去的“筐”,是政府的管理方式方法与能力。
“应该探寻一种从根本上能够保障安全的举措,而不是政府的问责和武装的打击”,这样的建议听上去真是至理名言,但应该如何具体实施?“要建立起学生安全系统机制,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通过设立路标,定岗定哨等措施护航,开启暴力事件的便捷通信手段”,这样的建议听上去真是锦囊妙计,但你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有几分可行性?
纵观此次校园暴力的各方声音,找毛病的多,提建议的少;说问题的多,想办法的少;在理论领域泛泛而谈的多,在实际领域出谋划策的少。其实,这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国人似乎现在全是评论家,但真正有实力、有水平、有开创性的又有几人?
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中,某著名主持人对5月3日“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表现出来的内涵解读很到位:几个关键词让校园安全上升到了国家高度。第一个是“高度”,第二个是“切实”,第三个是“第一”,第四个是“立即”,第五个是“加强”。这种语言的神态就完全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更何况已经确立了党政一把手负责,负责可就意味着将来要问责,这个高度已经很高了。而对公众而言,这样的解读并未让心完全放下来,他们更想听到“这套校园安全的篱笆就应该开始向更密、更稳、更让所有人放心的方向去扎”的举措与行动,具体是什么?
(尤 云)
有效而直接的方法才是关键
纵观目前的校园安全保障举措,一句话概括:“人防、物防、技防”的落实。正如国家首个应急管理学院——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林毓铭所言,在目前的情况下,应首先“治标”。“怎么样在技术的层面,在资金的投入,在综合的配套,以及各级领导负责的角度,先把‘标’这个问题治好,然后使我们的损失减到最小。比如有伤口流血了,首先要做的是止血,只有血止了,伤口消毒了,才能更深一步地去了解病因,对症下药。”
人防:加减法
连日来,在广州街头学校周边,公安民警“都时刻准备着”:越秀区警方派出荷枪实弹的特警人员,配备警犬校园周边定时巡逻;东风东路小学的上、放学期间,校门口会有两名以上专业保安看护;东湖街成立了校园护卫队,负责署前路小学、培正小学、第七中学的校园安全工作。
以上来自广州的消息,可以说是现在全国校园安全保障增加人力的一个缩影,而他们的作用除了威慑犯罪分子之外,还有一个“不虚”的工作——对校园附近不安全因素的排查:对象包括乞丐、游手好闲等人员,不让他们在学校附近活动。在减少不安定因素的同时,更要增加安全防范与保障人员的数量。而面对“这样的高压态势能保持多久?”、“警力的有限无法保证全面覆盖”等置疑,不能等不能靠,要用自身的行动去实现愿望。
对此,北京某保安公司的王姓经理向记者建议,由公安部门与学校、居委会、社区共同组建联保网络,建立学生安全保护交接班制度,由保安公司与家长共同执行,实行统一管理、按片接送、专人负责的机制,从而提高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系数。
记者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雇佣的安保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许多为老师兼任,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对能力,而且由于法律限制,安保人员更没有专业的装备,遇到险况往往捉襟见肘。此外,有保安也反映:“管得了校内,却管不了校门外,即使发现可疑人员,也无权上去盘问、搜身。”
据悉,公安部门将落实内保人员管理培训制度,如深圳警方对学校、幼儿园的内保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对素质达不到要求的即时调整、更换;对驻校的保安员进行严格审查,定期对学校值班室、门卫等相关设施进行检查。
物防:多与优
目前,全国各地警方有的向辖区的学校、幼儿园发放了钢叉、丁字棍和防刺手套等新装备,加强学校安保;还有的安装了校园视频监控设备,并纳入公安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另有幼儿园向家长派发IC卡,家长刷卡接送孩子。
贵州省遵义市的防范措施更进一步,“三铁一器”(即防盗门、防盗窗、保险柜和报警器)等技防、物防装置配备大为,规模较大的学校(院)要为保安人员配备对讲机等通信设备,并且安排一定经费聘请专业保安公司参与学校保卫工作。广东深圳在学校开学期间,每天早上、中午、晚自习学生到校、放学前一小时,属地派出所将安排一名民警带领巡防员到校门前巡逻值守,警方负责人强调,按照规定,此时巡逻民警必须佩戴八大件,持枪上岗。
来自河北冶金学院的教师张国芳认为,针对校园暴力的特点,很有必要加强学校保卫处(科)的工作,配备一些先进的工具,进行专人专管。目前学校内部的安全防范器械、设备明显偏少。
技防:教与练
“很多孩子至今还没有学会如何逃离火场、溺水自救,更不用说遇到歹徒袭击时能抵抗甚至救人了。”林毓铭认为,学生安全教育成果不显著,关键是“实践太少”,可以说目前学校中,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中,开展这种突发事件自救的必修课太少了,平时没接触没好好练习,紧要关头只能是束手无策。
人民网在今年三月推出的问卷调查显示,与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相对,安全教育还比较缺乏。六成多家长仅“每天上学都叮咛”一下,但从来没有给孩子买过安全教育方面的书籍,近三成家长则“想起来就叮咛一下”。只有四成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处理一些安全事件的能力还可以。
目前,为提高学生应急避险、自我保护能力,各地学校正在进行各种安全应急演练。有关人士指出,防范技能的提高,对降低学生伤害的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统计资料显示,对于如何加强校园安全,九成多受调查者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希望学校能加强安全教育和改进管理措施,而对于家长自身的作用,多数人没有认识到。
(尤 云)
莫忘清除校园常态安全隐患
人常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可见培养教育一个孩子要付出多少努力,而让孩子健康安全成长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案例让国人对学生安全问题产生质疑,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人民网推出的“关注中小学校园安全”网上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最担心孩子安全的几种情况依次为“上学放学时交通混乱”、“校园周边摊点多、不卫生”、“人身受到攻击与骚扰”以及“同学玩耍打闹受伤”等。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校园安全保障绝不仅仅是对付几个穷凶极恶的歹徒,更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还校园一方安全的净土。
这次调查对象中九成多为学生家长。88%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或身边人的孩子都经历过校园安全事件,高居榜首的依次为“打架斗殴”、“被盗被抢”、“校园恶势力”和“校园交通事故”。
有六成受调查者认为,校园安全形势堪忧,学校治安防范不佳。其中,42%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孩子所在学校,门口既没有警示牌、斑马线、减速带,校内也没有治安岗,而且很少进行安全演练和安全教育。
当我们被一桩桩校园血案震惊时,当我们准备以严厉手段对付暴徒时,不要忘记一些校园常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唯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我们忘不了2008年汶川地震时,一大批校舍垮塌,掩埋了正在读书的孩子;我们忘不了2009年9月8日,河南邓州市夏集镇耿庄村一无证经营的非法幼儿园的校车行至半路时,司机下车买烟未拉手刹,导致车辆滑入路旁河沟中,5名学生死亡;我们忘不了2009年12月1日晚,陕西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中学因取暖发生12名女学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其中11名学生抢救无效死亡;我们忘不了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晚自习下课后,学生们在返回寝室过程中在教学楼楼梯上因为拥挤发生踩踏,8人罹难,多人受伤;我们忘不了2007年10月21日清晨7点多钟,重庆秀山县洪安镇洪安村两个相邻的烟花爆竹厂爆炸,当场炸死19人,包括15名中小学生和一名不足40天的新生儿。而就在不久前,我国还相继发生多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而现在,一些暴徒又将黑手伸向手无寸铁的孩子,孩子成为一些刑事案件的受害者。
学生安全涉及校舍、交通、饮食、治安等方方面面。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在学生安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不太成熟、监管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等,而且很多问题与我国国情相关,成为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制度的缺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不应该仅仅是质疑反思和批判,而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的层面上。
拿学生校车举例来说,根据我国校车新标准的规定,校车是指用于运送不少于5名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其照管人员上下学的客车和乘用车,要保证一人一座,人手配置安全带等等。但是校车的安全管理工作谁来做,上路是否可以享受“特殊路权”等等,这些内容在法规中还未详述。日前,山东烟台市第一辆正规达标的专用校车落户在莱阳一个村庄。这辆校车车身涂有明显的校车标识,通体黄色,每个座位都有安全带。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孩子们的出行安全状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还有很多问题要面对。
孩子因为生理心理的不成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而本文中举例的一系列事故之所以会发生,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个足够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那些不结实的教学楼甚至危楼,那些只有靠暖炉生火取暖的宿舍,那些缺少家庭温暖和安全监护的留守儿童,那些打着“牛奶工程”幌子却已然过期变质的牛奶,还有把幼小的孩子当成发泄不满攻击作案的对象……
一方面是孩子们缺少自救互救的意识和技能,一方面却是我们有意无意给他们更多的伤害。所以,要真正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不能仅仅在校园安全日时做做宣传,更应该从点滴入手,从细节入手,要注意常态校园安全,而不只是对某些热点事件的跟风。
(尤 云 李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