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0年4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晓起菊花黄 教授茶乡忙

司晋丽

  最美的春天在哪里?它正诗意地栖居在中国大地上。眼下,很多人选择去江西婺源走走,它美不胜收的油菜花地、积淀深厚的徽派文化令人沉醉。

  茶乡的美,不限茶,还有更深的陶醉。

  近几年,婺源蜚声海内外,赢得“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休闲旅游有力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撑起该县今日之灿烂图景的,正是行进在这方土地上,引领新农村建设的精英和先驱们,他们用思考、用心力,只为将这里的春天装缀得更美。

  中国著名考古学专家、茶文化专家,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陈文华教授投身婺源的6年,就是一个缩影。

  村里来了个“傻”教授

  晓起村是婺源县已开发成熟的旅游线路之一。3月19日,一个春光灿烂的日子,走在油菜花丛中的青石板上,向一个40来岁的老乡打听,“南昌来的陈教授家怎么走?”这位正在聊天的老乡客气地站起来,认真地边说边比划着告诉记者,沿着青石板路,循着歌声而上就能看到。“如果到前面再找不到,就随便问一个村民,你只要提陈教授,没人不知道的。”他叮嘱道。

  斜阳与青山一幕幕隐褪后,“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牌楼显露出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记者看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被印刻在村口最醒目的一个木制路标上,三年前采访陈文华时,他曾向记者描述自己的“世外桃源”梦想。三年后,在这个春天里,在小桥流水的樟树下,再遇正在讲茶的陈文华,这位75岁的老人爽快地邀请记者去竹筏上喝茶。

  19日正是陈文华捐资筹建的晓起村农民文化宫落成的日子。这个两百来平方米的屋子,有多位村民前来光顾,有的在靠墙的书架边翻阅着图书,有的在喝茶下棋。因为晚上有茶艺表演,简陋的舞台上,陈文华和工作人员们在紧张地准备着音响和道具。

  晚8∶30,庆祝的烟花在村子的上空绽放。晓起村老老少少都聚集村口,像过年一样高兴。“‘傻’教授又办了一件大好事咧!”一位姓江的大爷和老伴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傻”教授来晓起这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彼时台上的茶艺表演已经开始,精神矍铄的陈文华穿梭在人群当中,他既担任主持人,又要维持现场的秩序。陈文华开办的南昌女职茶艺专业的学生们在台上表演,精湛纯熟的技艺,令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每当陈文华走过来,坐席中的孩子们都要热切地喊一声“陈爷爷好!”陈的额头沁出点点的汗,嘴角却噙着微笑。他爱这些孩子,如同爱晓起灿烂的明天。仿佛一场注定。2004年,到婺源参加国际茶文化论坛时,陈文华意外地发现了晓起村还保留着元代的制茶机械“水转揉碾机”,那股眼前一亮的兴奋劲儿使这位农业考古专家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开。“古老的传统制茶工艺保留这么好,我是研究考古、历史的,特别看重这个传统。”他下决心扎根这里,去改变村子落后的风貌,挖掘它的潜力。

  菊花起航

  很多人不理解陈文华的做法,但省城南昌的一帮朋友却非常支持他。

  桂叔是与陈文华一起共事者之一。他认为陈在做的,是一件惠及长远的事情。他向记者介绍,在过去的5年里,陈文华将积蓄90余万元投入改造这个村子的基础建设。修缮民居,成立农村合作社,建立双语幼儿园以及农民文化宫,“村民们只要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保证每亩地每年至少有600斤稻谷的收入。他的出发点很简单,为了保护村子的原生态不受破坏,也为了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的今天,使这里的农民守着自己的家园,能够有基本的安全感。”

  一位姓何的阿姨指给记者看,村子出入只有那一条狭窄的青石板路,不通公路。这样一个半封闭的自然村,在陈文华到来之后,种植庄稼变成统一管理,社员统一参加劳动,并且坚决使用有机肥,一切都走生态路线。“不收钱,还拿自己的钱给我们发,所以我们都说他是‘傻’教授呀!”

  的确,过去的5年中,陈文华一分盈利都没有,但这并不妨碍他坚持自己的梦想。

  契机出现在2008年。一个茶商朋友告诉陈文华,自己收购的菊花每年在全国能销几十万斤。这给了他启发。于是陈文华买来黄菊花苗在村里播种。秋天收成后,呈饱满球状的花朵,色泽鲜艳干净。南昌茶艺馆的老板们慕名而来,买回去颇受顾客青睐,继而推广到南方城市的多家宾馆、高级会所。

  采访时,茶艺师拿出玻璃杯泡茶,开水刚冲下去,漂亮的菊花在杯里翻滚,一朵花就可以泡一杯茶。一朵卖5元钱,一斤大概1000朵,零售价可以达到5000元。这不是普通的菊花。

  邻近黄山产的菊花,最多也不过100元一斤。

  陈文华说,现在晓起黄菊花的种植面积太小,今年起将想办法扩大。自从菊花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以后,他多了一份意外的喜悦,也更看到了希望,还写了首诗《晓起菊花黄》,“春桃随风谢,秋菊傲寒霜;几番风雨后,昂首迎朝阳。”

  有了新的追求方向,他要开始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