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4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展业加大茶流通 茶博会拉动茶内需

杜敬国 王 珊

  根据大连市政府要求,我们于2005年开始举办大连茶博会。到目前为止,大连茶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通过这五届茶博会,造就了大连兴品茶之风,促进了大连茶市场的繁荣,使大连茶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初步统计,自首届茶博会至今,大连的饮茶者总量已由刚开始的不足13%,发展到现在的37%之多,并仍呈上升趋势。过去大连茶店、茶馆仅有百余个,两座茶城,从业人员千余人,如今大连有茶城6座,茶馆、茶专卖店1200余个,从业人员万余人(还不包括目前缺额的约3000名茶艺师)。茶叶消费总额已由茶博会之初的1.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亿元人民币。推动了大连与全国各地茶交流活动,尤其是推动大连与台湾地区的茶交流及各方面的合作,使台湾到大连茶博会参展展位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参展展位已超过总展位的20%。对东北地区茶展业影响很大。许多地区市政府、市政协都积极邀请我们前去举办茶博会。我们已分别在沈阳、长春、赤峰等地举办了茶博会,现正在研究到哈尔滨、大庆举办茶博会的相关事宜。

  透过大连茶博会乃至全国各地茶博会,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茶展业在茶经济发展中具有加大茶流通的地位,茶博会具有拉动茶内需的作用。

  首先,茶本身是一种以流动式销售带动驻店式销售的商品,其销售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使用性、实用性。因此,茶展会销售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早在数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创立茶马古道的销售模式。如今随着交通的便利,城际间交流的频繁,茶博会以一种点式、快捷的新模式取代了茶马古道的销售模式,赢得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在大连,部分消费群体专等到茶博会现场采购适合自己的茶品,在“2009大连第五届茶博会”中,直接销售2000万元。消费者说,“无须行百里路,既可品遍百里之外各色茶品,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以促进非产茶区的茶消费增长拉动产茶区的茶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各地展馆的建成,都为举办茶博会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统计,2008年全国各地举办的茶博会有121个,总展位约4.5万个;2009年茶博会近百个,使得茶博会在国人心中享有盛名。还使得许多产茶区企业通过茶博会展示产品,树立企业自身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无论是在产茶区,还是在非产茶区,茶消费人群指数因茶博会不断上升,有资料显示,茶消费人群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社会经济将增长数千万乃至上亿元(大连的测算结果是,消费茶的人群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茶流通带来的社会总产值约为5000万元人民币)。

  既然茶展业能加大茶流通,茶博会能拉动茶内需,建议要积极规范和发展茶展业和茶博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要正确地认识茶展业、茶博会在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几年的时间,我认为茶展业在提升茶文化,推动茶健康,发展茶经济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推动、引导和促进作用,尤其在非产茶区,这个作用非常明显。同样,作为产茶区因茶博会而加大茶流通,提高销售量,这个作用尤为突出,它是开拓新的茶市场,引领茶时尚的有效方式。因此,全国各级政府和各个茶组织、广大茶界人士,要正确认识这个作用,发展茶展业、茶博会的优势,妥善解决其中的问题。

  要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发展,并加以规范和选择。一是在全国各地茶博会一拥而上的大气候下因势利导。目前,我国举办茶博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产茶区举办茶博会。主要是以推动本地区茶产业经济流通为目的。一种是在非产茶区举办的茶博会,主要以发展茶文化,带动茶经济发展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如何使这两种茶博会互为补助,共同发展的方法和措施。二是展览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茶博会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来,有的省份或地区出现若干个茶博会。从大的方面看这是好事,但不排除存在不良竞争行为。作为全国的茶组织应该予以研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规范选择,使其有序化,力争全国一年下来办80-120个茶博会,总展位量5万个左右。使茶博会真正起到发展茶经济、提升茶文化、推动茶健康的目的。

  要引导产茶区的茶组织、茶企业积极参加非产茶区的茶展会。目前,无论在我国东北地区还是西北地区,茶博会发展都尚处于萌芽阶段,茶文化相对落后,茶经济水平不高,存在着“茶盲”、“茶荒漠”现象。产茶区的茶组织、茶企业要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推广自身产品,宣传茶文化,加大茶流通。其实,这本身就是开发市场,占领市场的过程。以大连茶博会为例,举办初期正赶上全国推广普洱茶,加之云南地区政府和茶组织的关注和支持,大连茶博会顺势而上,形成普洱茶在大连热销,大连几乎每个茶店都在热销普洱茶,普洱茶在大连的销售量也居高不下,逐渐地,普洱茶渗入很多人的平常生活中,品普洱茶成为大连人的一种习惯。由此看来,无论是哪个茶组织、茶企业,只要越早地深入开发这片市场,也必将成为这个地区茶经济的利益先得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