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团结战胜一切困难


  张 云 摄 (cnsphoto供图)
  4月4日上午,救援工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等3000余人仍在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上图为救援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清理事故矿井口的台阶、围墙等,将其全部拆除。   刘玉明 摄(cnsphoto供图)
  4月6日,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进入第10天,山西潞安集团矿山救护队一位负责人认为,当天已进入救援的关键之日。图为一名救援矿工负责人在给工友作指导。   刘 冬 摄(cnsphoto供图)

  获知矿难消息,霍州煤电集团、汾西集团、西山煤电集团、潞安集团……十支救援队第一时间紧急驰援王家岭。

  反应迅速 及时出击

  山西焦煤西铭矿掘进工人李俊贵接到电话,穿上衣服就往门外跑,出门之前,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熟睡的儿子,小家伙还没有满月,不知道爸爸马上要加入救援的队伍;西山煤电官地矿检修公司53岁的吉天旗,因糖尿病和高血压正在住院,可当他获知消息后,毅然拔下输液的针头,上了驰援的汽车。他说:“我要去救我的矿工兄弟们。”

  当日17时,霍州煤电100余人的救援队伍,满载8卡车的水泵、管道、电缆、开关等救援物资来到王家岭,成为第一支到达的救援队伍。他们随即投入抢险战斗:卸设备、下水泵、抬管子、铺电缆,一趟又一趟地往返在主副井两个25度、600多米长的斜坡上。

  事故发生5个小时后,汾西矿业的38名救护队员也赶到事故现场抢险救援……此次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上万人参与到救援行动中去,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黄毅表示,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认领”任务限时完成

  在事故发生的最初时期,是用矿井上原有的两个小水泵抽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一边是抽水量小,一边是水还在从入水口涌进。为了抓进时间排水救人,救援指挥部下令,必须尽快将排水能力提高到每小时2000立方米!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水排到可以下井施救的程度。一场排水的战役就此打响……

  事故发生不到24小时,指挥部从省内调来的水泵、水管就已到位。救援指挥部紧急下令省内五大国有重点煤企各自“认领”排水管泵,限时完成。当问有没有困难时,那些已经满脸煤灰、胡子拉碴的董事长、总经理们,没一个含糊。

  好消息终于传来,3月29日23时,霍州煤电负责的排水装备试运转。3月30日凌晨2时15分,排水系统开始正常运行。这是从矿外调来的抢险队伍形成的第一个排水系统。一般而言,安装一个大型水泵,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在这里,只用一天。 

  而这一天背后是救援队员忘我的战斗。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副总经理郭福忠介绍说,目前由于1号、2号区域正在掘进中,巷道的深度比图纸预想要多,而1号区域是连接透水区,因此,排水时随时都可能涌出有毒有害气体危害抢险人员安全,每前进一步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介绍说,1号区20°斜坡堆积七台水泵,由于井下空间有限,移动每台重达数百公斤的水泵,都需要多名身穿齐腰泳裤的年轻力壮小伙子在水中作业,由于大量淤泥堆积在此,使得救援人员多次摔倒在水中。

  在督促加快排水的同时,指挥部还专门成立打眼组、分析水情组、安全措施专家组,为的就是能开辟出新的导水通道,尽快提交透水成因报告和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世博志愿者服务王家岭

  在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现场,有一支来自安徽的志愿者队伍格外引人注目。4月6日凌晨,在上海参加世博会志愿者培训的安徽5A应急救援服务总队队长王利和3名志愿者赶往山西王家岭参与救援,而之所以赶赴山西,王利说,是因为“咱觉得这里肯定需要人,就来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 

  第一次来到王家岭,王利觉得王家岭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人很多,抢救人员、搜救人员加起来有5000多人。“到那就是想下井救人,可是我没有下井经历”。王利说,他的高涨的热情与之前在四川抗震救灾时积累的一些经验交织在一起,更增加了他下井的念头,到达当晚9点,王利背了30多斤的自救器和矿工一起下了井。“隧道很窄,往下看也看不到头,我从来没下过那么深的地方。”王利说,在那么黑的隧道走8公里,这是从未有过的经历,由于隧道的出口很多,所以走起来也很迷糊,心里不免有担心。可是一想到下面有人要帮助,他还是冲了下去。 “我们走到积水深的地方就过不去了,由于无法摸清地形,我就协助矿工接管道,由于没有发现人,又返回了。 ” 

  现在,由于救援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所以指挥部要求非专业人员不得下井,王利随时可能被安排撤离。在王家岭的几天,因为他们突出的表现,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为王利所带领的安徽5A应急救援服务总队写下“安徽5A志愿者,无私奉献”的赞语。

(李 晓)


   形成抢险救援的合力

  此次救援取得成功,除了专业救护人员忘我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保证之外,另一关键就是依靠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他表示,没有各方面的支持,就不能保证抢险救援的进度和效率。的确,为了抢救被困井下的这153位矿工兄弟,各行各业的人都行动起来……

  主动请缨 连续奋战

  4月5日0时30分,当“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首批第一个获救矿工成功升井时,在救援坑口担负外围警戒任务的武警山西总队临汾支队战士刘保磊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马上抓起对讲机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给了同他一样奋战在各条警戒线上的战友们。截至此时,这个支队230余名官兵连续奋战7昼夜。3月28日,当矿难消息传来时,武警山西总队主要领导向省委、省政府主动请缨担负事故现场执勤和救援任务,30日6时,临汾支队230余名官兵紧急开赴事故现场。面对艰苦条件和恶劣气候带来的困难,全队没有一个人喊累,他们的心时时被井下矿工的安危牵动着,为了早日让被困矿工脱离危险,他们连续奋战,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筑就了一道道安全屏障。

  放过一辆车 就地免职

  “绿色通道”,这是在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现场由千余特警和安保人员筑起了一条特殊通道,以确保被困人员从出井到离开只需20秒时间。通道还延伸到医院。为争取将矿工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现场送至医院,河津市公安交警24小时在事发现场到各抢救医院的交通路线进行巡逻,在山西铝厂职工医院负责交通指挥的交警,从3日开始就对医院附近的个别路段实施交通管制,以确保交通安全畅通。一名在路旁值勤的刘姓队长告诉记者,上级要求在运送矿工的时间段内,任何车辆不得通过,“否则,放过去哪怕一辆车,就地免职”。

  “蛙人”上阵

  为了搞好井下搜索,山西水利部门专门调来了“蛙人”、皮划艇和橡皮筏等物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紧急从河南调来蛙人和水泵,还从中科院沈阳机械化研究所调来了水下机器人。4月3日,在继续进行抽水以降低水位的同时,四名来自河南的潜水员披挂上阵,与七名救援人员下水寻找被困矿工的所在。然而,遭遇透水后的王家岭煤矿,被淹巷道的水十分黑,也非常浑浊,能见度很低。“蛙人”下井到达被淹巷道后,四周漆黑,能见度很低,巷道内淤泥、皮带钢筋较多,器械、电线等锐利的东西也很多,容易刺破潜水服,井下潜水十分困难。“蛙人”只能摸着巷道墙壁,趟着水走,才走十多米,水越来越深,只好返回。

  吃住不离车

  “吃住不离车”,这是山西省电力公司对工作王家岭事故救援现场的人员提出的要求之一,以全力保证抢险用电。3月28日,山西省电力公司在接到事故报告十分钟之内便自上而下启动了应急预案;临汾供电分公司输电工区副主任郭立户在28日下午5点接到抢险指令,工区500多名职工全部出动,24小时不间断地看守520公里长的1500个基杆塔;一个由临汾供电分公司为抢险主体、运城供电分公司搞好后勤服务的200余人抢险队伍于事发当日晚间即赶到救援现场,并从临汾市和运城市调来了两台移动应急电源车……

  当成政治任务来抓

  4月6日,王家岭透水事故60名获救工人乘铁路专列抵达太原接受进一步治疗,为了确保转运现场通讯正常,山西铁通把这次转运任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该公司领导表示,一是对沿线与铁路专列有关的通信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利用各种专业网管对网络进行24小时临控,确保确保伤员转运期间线路大通道和网络运行安全畅通。二是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做好超前预想,增加备用设备数量,抢险人员随时待命,为伤员的救治提供时间保障。三是保持与路局有关部门的紧密联系,全力满足铁路部门的通信需求,为转运伤员贡献一份力量。

  “实打实”帮助 众志成城

  救援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妇驱车500公里捐赠了1万元;王家岭煤矿附近的猪肉销售个体户孙亚莉送来了10头猪;一名钉鞋匠从数百公里以外的山西省阳泉市来到这里,现场为救援人员修补起了破损的鞋子;曾是1949年8月1日洪山煤矿透水事故的31名幸存者之一的一名山东淄博的商人,再捐出两万元的同时也希望井下的153名晚辈也有自己当年的运气。负责捐赠工作的负责人表示,到目前为止,王家岭矿抢险指挥部接到捐赠近400万元,物资难计其数。

  争分夺秒 抢救生命

  3月28日事故发生后,由12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组建了三个医疗队;153辆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往抢险现场集结待命,保证获救工人出井后能够做到一人一车,一医一护,从出坑后的眼置措施、躺卧平衡,到生理盐水漱口、润喉,再到输液速度控制、检查具体项目,都安排了详尽计划。为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实施救治,卫生部协调北京协和医院、全国矿山救护中心和平顶山市急救中心,迅速组建了由急救、重症救治、营养治疗、消化科、皮肤科、外科等方面11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赶赴山西。而山西省几乎调集了省内所有的优良医疗资源,包括山西省人民医院等医院的著名专家,还有对煤矿救护非常专业的晋煤集团总医院的顶级专家。

(李 晓)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