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戮力同心 规范管理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五年改革发展纪实

  高效务实、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
  云南省领导为省联社揭牌。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技术比赛。
  云南省农信社独家代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科技中心成立,拉开了“金农网工程”建设的序幕。
  农民排队领取惠农财政直补资金。

  前 言

  2005年3月28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成立,开启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新纪元。自此,该省联社领导班子和全省农村信用社两万多名员工,肩负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承载着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期望与憧憬,满怀着创业的光荣与梦想,坚定地踏上了打造现代金融企业的改革征程!

  五年,对有着近60年历史的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 但就是这短短的五年时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的带领下,却完成了仿如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从“各自为阵”到“大兵团作战”,从管理粗放到依法合规经营,从案件高发到发案率为零,从亏损严重到社社盈余,从手工记账到网上银行,从存款551亿的“小银行”到2000亿(全省规模第一)的突破……

  五年来,全省2万多名信合人,凭着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图发展、以严管防风险,打破了阻碍发展的一个个瓶颈,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人员素质、业务发展、服务创新等领域,打造出了众多的亮点和特色,在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心中树起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丰碑。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回望过去的五年,是全省农村信用社开辟崭新历史的五年。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奋勇的拼搏,我们创造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云南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刘建华评价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联社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解放思想,突出特色,立足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充分发挥了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为支持我省‘三农’和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睹农信社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我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云南的农村信用社进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


  五年磨砺 成就辉煌

  资本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09年末,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2495.49万元,为2004年改革前的2.55倍;股金总额达34.6亿元,为改革前的1.7倍。

  经营规模大幅增长。截至200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950.9亿元(2010年1月末已突破2000亿大关),为改革前的3.54倍,跃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各项贷款余额1312.1亿元,为改革前的3.43倍,排名全省第二位。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16.6%和15.1%,比改革前提高了4.8和3.97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9年末,在增提拨备和核销呆账40.6亿基础上,实现利润19.3亿元,五年累计实现账面利润41.8亿元,为改革前的22倍;人均利润大幅提高,由2004年的0.35万元提高到9.45万元;历年亏损挂账全部消化完毕,由2004年的9.45亿元降为零;消灭了亏损县,实现县县盈余。

  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不良贷款占比为7.26%,首次从两位数降至一位数。

  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由2006年的-1.06%上升到6.19%;拨备总额98.3亿元,拨备覆盖率103.2%。

  运筹帷幄 深化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自2005年3月28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起,至今,已建立了省联社理事会以及信贷、薪酬等6个管理委员会,聘任了经营班子,设立了13个内设部门和2个直属机构;组建了玉溪等14个办事处,保留了昆明、曲靖2家市级联社。

  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该省联社按照国务院和银监会的政策要求,积极指导县联社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现已基本完成,共组建了4家农村合作银行和124家县级统一法人联社,全省法人机构数量由改革前的1403个降至140个。通过产权改革,逐步明晰了产权关系,建立健全了“三会一层”机构,合理行使职责,强化相互制约,按照统一法人后的管理关系建立健全了内部授权授信以及信贷、财务管理等制度。

  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经营活力。该省联社调研制定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坚持“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原则,在四年内分三批,积极稳妥地试点推进了129个县联社的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规范了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引入了正向激励机制,强化了内部竞争,全面调动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一是协调、帮助和指导各县联社认真落实中央的扶持政策。全省128家县联社顺利兑付央行票据15.99亿元,降低了历史包袱,对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促进经营机制转换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积极争取省里的政策支持,省政府下发文件,明确取消对农信社开户存款的限制性政策;对2005-2010年营业税超2004年上缴数部分予以返还;省财政六年内每年安排800万元建立风险基金,四年内每年安排500万元补助困难信用社网点及安防改造;组织开展了专项清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信社贷款的工作,共收回拖欠贷款7.4亿元。

  锐意创新 开拓进取

  五年来,云南省联社在服务手段、业务品种、信贷产品和中间业务等方面大胆创新,打造出了一系列的亮点和特色。

  找准市场定位: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市场定位,该定位符合客观实际和各方面的需求,与农信社的管理能力、人员素质和制度设计相吻合、相匹配。

  创新管理机制:为有效发挥省联社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省联社根据各地农村信用社发展不平衡和管理水平的差异,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完善了分类管理办法,把全省农村信用社分为五种类别社,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使经营业绩、管理水平、风险控制、授权大小、固定资产购建、绩效工资、职级晋升等与类别社挂钩,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创新管理手段:信贷、财务、办公自动化三大管理系统上线运行,标志着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由粗放化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提高了管理效率。

  创新信贷产品:五年来,全省农信社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积极探索信贷产品创新,为“三农”和小企业发展“量身定做”服务产品,创新了一系列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信贷服务产品,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为支持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以及其他群众创业就业,做到保就业、保民生、保增长,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创新了“贷免扶补” 创业小额贷款,与云南省财政、工青妇等八家承办单位通力合作,仅用半年时间,累计向21514户创业者发放“贷免扶补” 创业小额贷款10.46亿元,带动了7万人就业,受到了广大创业者的广泛好评。

  创新“金碧惠农卡”:为了让农民贷款更加方便、快捷、实惠,云南省联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对原有产品——“小额信用贷款”和金碧卡的功能进行整合重组,研发出了功能强大、方便、实惠的“惠农金碧卡”。2009年3月至12月,该省农信社累计发卡42.93万张,向农户授信59.19亿元,农户通过惠农卡贷款39.62亿元。

  创新中间业务:五年来,云南省联社依托科技网络的支撑,充分发挥“网络联结城乡,服务点多面广”的优势,与税务、电信、公用事业服务、保险、证券等部门建立了广泛、长期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为“三农”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产品和优质服务,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2009年,全省农信社中间业务收入由2004年的1033.29万元提高到22670.9万元,占比由0.37%提高到2.05%。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近年来,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成立科技中心:2005年5月24日,云南省联社科技结算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该省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开启了新的里程碑。

  完成“金农网工程”建设:促进农村信用社由原始的手工业务时代跨入网络时代,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加大科技投入:为了让城乡客户享受到科技创新成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环境。五年来,该省农信社已累计发行金碧卡496.29万张,设立自助银行51个,布放ATM机876台、CDM机52台、查询补登折机80台、POS机2045台,发展特约商户1699家。

  创新了金碧卡系列产品:五年来,云南省农信社银行卡业务发展成效显著,多次获得“银联标准卡发卡突出贡献奖”、“金碧卡发行最佳成果奖”、“银行卡服务‘三农’突出贡献奖”等殊荣。 

  电话银行96500:开通完善电话银行系统功能,为客户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的挂失、账户查询等优质服务。

  展望未来  放飞梦想 

  2010年业务发展目标:

  新增存款260亿元,新增贷款250亿元,新增农业贷款150亿元,农户贷款面保持在60%以上。

  不良贷款实现“双降”,年末占比控制在6%以内。

  财务总收入达到136亿元,账面利润20亿元,拨备覆盖率达到110%以上。

  2010年工作指导思想:

  2010年,全省农信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构建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扎扎实实打基础、深化改革建机制、加强管理促规范、完善内控降风险、审慎经营提质量、创新开拓增效益、突出重点抓支农、以人为本谋发展,推动农信社真正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支持云南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0年工作重点: 

  深化改革,在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上有突破。

  提升服务,在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

  强化管理,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出成果。

  完善内控,在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上见实效。

  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在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上见成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品牌形象塑造上出特色。

  发展愿景: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打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戮力同心 规范管理 

  五年来,云南省联社始终把“合规经营,规范管理,提高效益,创新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制度执行力、落实问责制等措施,使全体员工树立起“依法合规”的经营理念,为全省农信社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班子队伍建设强素质。结合产权制度改革,该省联社党委规范程序、严格标准,做好对县级联社领导班子的考察推荐、依法选聘工作,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推荐到领导岗位;建立后备干部制度,加大了干部异地交流力度,促进了干部的成长。同时,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做好员工的教育培训和新员工招录工作;招收了近3000名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到队伍中。

  健全制度体系“立规矩”。五年来,按照“规范管理、制度先行”的原则,省联社共起草、梳理、修订、完善了257项制度、办法,涵盖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且汇编成册。完善的制度体系,对规范业务经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强化稽核审计促规范。近年来,该省联社建立了“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的稽核审计模式和工作机制,加强了内控建设。一是自上而下,成立了省、州(市)、县三级稽核审计部门,配备了500多名专职稽核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与考核管理,并实行持《稽核检查证》上岗制度,提高履职能力。二是成立稽查大队,重点对信贷、财务等重大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稽核、监督,促进问题的整改落实,实现依法合规经营。三是创新“稽查大队”的管理方式。对稽查人员的食、住、行等费用实行包干,避免“同级监督同级”的弊端,增强了稽核检查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四是扎实推进“回头看”后续稽核审计工作,对查出的问题“一抓到底”,整改率要求达到100%。

  建立长效机制防案件。一是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突出贷款审批、基建工程、大宗采购等关键环节,找问题,抓整改,切实加强决策监督力度,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二是严格执行问责制。建立业务与监督“双线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违纪行为和案件责任人,加大问责和处罚力度,强化警戒效应。2009年,全辖案件发案率为零。三是制定案件防控三年规划,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案件查防机制。

  强化信贷管理提质量。树理念,把信贷资产质量作为农村信用社的“生命线”工程来抓,采取措施严控增量,化解存量;建制度,实现信贷管理和操作的流程化、标准化;强化管理,全方位提高资产质量。推行信贷咨询审批分级制度,据实、合理确定审批、咨询权限;建立贷款准入机制,加强信贷投向和存量管理;强化贷后管理;建队伍,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推进信贷员持证上岗制度。

  规范财务管理增效益。一是夯实会计管理基础。二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控财务开支。三是加大检查力度,建立会计事后监督体系。37个县联社建立了事后监督中心,基层信用社建立了“坐班主任制度”, 初步建立起集中监督与分散监督相结合的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四是研究、修改完成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实现与新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对接。五是积极调研开发,在科技中心建立非现场实时监控系统,严防财务操作风险。

  处置不良资产降风险。一是出台奖励措施。健全不良贷款管理制度,出台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奖励办法、未收利息减免办法,调动员工、法院、社会力量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不良贷款清收,努力降低存量风险。二是落实清收责任。建立大额不良贷款领导挂钩清收责任制,分级监控,加强管理,按季监测通报,及时提示风险和督办。三是重点攻坚盘活。省联社建立10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台账,加强监测管理,逐户制定处置预案,督促、指导清收盘活。

  倾心支农   情系“三农”

  五年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情系“三农”,积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实施“惠农金桥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农业贷款投放力度,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改善金融服务手段,为“三农”发展提供了现代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做到了情系“三农”、服务“三农”、惠及“三农”。

  开辟“绿色通道”,农业贷款投入大幅增长。2009年末,该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 1040.26亿元,是改革前的3.28倍,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79.3%。

  利农惠农,拓宽支农服务领域。五年来,该省农村信用社不断拓展支农服务领域,与省级财政、税务、农业、电信、电力、保险等涉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开展广泛合作,加大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为农民提供了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为相关部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诠释了“诚信服务、合作共赢”的服务理念。

  勇挑重担,解决金融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问题。未来两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将按照省政府的安排,采取增设固定网点、开办定点定时流动服务的方式,着力解决全省102个偏远乡镇的金融服务缺失问题,以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信用工程建设成果显著。为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该省农村信用社以小额信贷、党员联保贷款、金碧惠农卡等信贷产品为载体,加大信贷投入,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2009年末,全省创建信用乡(镇)1个,信用村45个,信用小组84户,信用户207.9万户。


  基层巡礼

  深化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

  2005年11月,安宁市农村信用联社作为云南省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四家联社之一,在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大潮中,顺利地完成了统一法人产权制度改革,改革成效显著。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005年11月,安宁市农村信用社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建立健全了“三会一层”制度,形成了决策、监督、执行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科学的内部授权授信及信贷、财务管理等制度,切实加强了内部控制力度,增强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按照省联的安排部署,积极推进人事管理、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工作。建立起“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为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安宁联社连续两年组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共有35名职工和5名新入社的大学生在竞聘中脱颖而出,走上了管理岗位,有效地激活了人力资源效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为促进市联社机关的履职能力,提高管理、指导水平,市联社建立了由基层社主任、内勤主任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打分的评价机制,并纳入绩效考核,提升了工作效能和作风的转变。

  积极探索并推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发展潜力大、能够形成较强竞争力的网点,采取了“扁平化”的管理。对原属于基社管理的分社,改由联社直接管理,授予此类分社一定的信贷审批权、费用开支权,以增强该类网点在区域范围内的营销拓展能力。以地处安宁市中心的连然分社为例,自2007年1月起,在对其实行直管的三年内,该社各项存款从2007年初的10980万元增长至2009年末的59081万元,增长了4.38倍,贷款余额从零增长至35634万元,分社11名员工,人均存款量达到了5371万元,人均贷款量达到了3239万元,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实践证明,单划直管网点已成为该联社近年来业务增长的最大亮点。

  优化网点布局求发展。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安宁市联社在金融服务空白区及有利位置积极增设和调整营业网点,几年来,先后设立了宝兴分社、螳螂川分社。同时,对新设网点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的原则进行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螳螂川分社成立仅1年,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亿元,贷款余额达到了8631万元,发展势头强劲。

  总之,在改革后,该联社各项业务均有了健康快速的发展。2009年末,该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438367万元,较2005年增长了3倍;贷款余额达313997万元,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8.11%上升到32.19%;人均存贷款拥有量、人均创收、创利等指标,均位居全省农信社系统前列;在2010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考核分类结果中,该联社取得了全省县级联社一类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8项评价指标均为“A(一类)”。

  “三大模式”  提升支农力度

  新平县嘎洒镇是傣族、彝族的聚居地。在创建“旅游集镇”的过程中,嘎洒信用社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延伸服务范围,依托“三种模式”,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大信贷投入,帮助失地农民实现了产业转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模式一:与产业转移相结合的“龙头市场”模式。嘎洒镇政府近年来加快了“旅游集镇”的规划建设。嘎洒信用社主动配合政府工作,由村组集体牵头,在政府失地补偿金、村民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在新集贸市场、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方面,向农民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帮助失地农民在规划用地上建盖商住一体的住房。该信贷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民建房居住的问题,还使农民通过出租或自主经营商铺实现二次创业。如,2009年5月,因建设“硬寨农特产品集贸市场”,平寨村硬寨组72户农民需整体搬迁,信用社及时满足失地农民的贷款需求,累计发放贷款360万元。此举有效带动投资1000多万元,保证了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新市场仅4个月便建成并投入使用,逢赶集日,每天的商品成交额超过230万元。

  模式二: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生态旅游村”模式。旅游业是嘎洒镇的特色产业,年旅游收入可达5000万元。嘎洒信用社在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支持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形式,配合旅游特色产业实施信贷支持失地农民就业。

  如,在政府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的漩涡村,该社共发放贷款106万元,支持该村24户失地农民进行“旧村改造”。在政府等部门的共同支持下,村民们在招商后实行统一开发、规划和经营,村民作为合伙人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今,该村已开发成为集餐饮、住宿、民俗风情生态旅游为一身的特色“傣家生态旅游村”。据粗略统计,仅2009年下半年,该村就创收39万元,稳定的经营收入成了农民增收和还贷的主要来源。

  模式三: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商业街”模式。嘎洒镇近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增强了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嘎洒信用社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支农渠道,对相对富裕的失地农民,在政府规划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信贷支持与个人商业投资紧密结合,实现了当地政府“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发展目标。如,南蚌村商业街建设项目全部由原址失地农户投资新建,在每户农民个人筹资15万元的基础上,信用社及时发放贷款28笔,金额238万元,保障了该项目的按时完工。目前,所有商铺已出租完毕,每户年租金为2-3万元。

  嘎洒信用社的金融支农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9年,当地已有2462户少数民族农户得到了该社的信贷支持,其中60%的失地农民获得了就业、创业的机会,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该社在赢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体业务的发展。2009年末,该社存款余额已达24485万元,较年初增加了9531万元;各项贷款增加至9287万元;实现盈利524.l万元,增幅为24.91%。此外,据统计,该社向失地农户发放的贷款均能按期还本付息,未形成一笔不良贷款。

  “四项强化”  打造金牌服务

  2005年12月30日,云南省首家农村合作银行——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在五年的改革发展中,该行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业务指标连创新高,改革成果丰硕。

  强化业务拓展,提升服务手段。一是继续加强市场商户贷款的工作力度,深入挖掘市场商户贷款潜力,拓展辖区专业市场。二是建立VIP客户制度,对客户进行层级管理,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增强客户对该行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三是着力拓展楼宇经济,对周边的全部商户和企业实行上门服务。四是积极推进“贷免扶补”工作。五是大力开展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保函、通知存款及协定存款等业务。六是积极展开外汇业务的筹备工作。 

  强化培训,提升服务技能。一是开展系统服务培训,规范服务行为。设立“服务与管理提升项目”训练营,对全行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二是坚持晨会制度,以会代训,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三是加强业务、信贷培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四是推行业务技能竞赛,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层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强化督查保优,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推行文明礼仪专职检查。通过自查和专职检查组进行全面检查,为所有网点建立文明礼仪规范服务检查台账,逐步形成长效检查体系。二是建立督导机制。服务创优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四个督导组,分片区对服务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和指导。三是采用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全行进行现场检查,或调阅监控、查询培训记录等。四是建立服务创优工程例会机制,按月召开例会,对整改意见进行落实,将服务创优工作的开展情况通报全行。五是将文明礼仪规范服务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并以支行和部门为单位,实行整体考核。六是开展服务评优活动,推出“星级明星制”。

  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服务环境。一是实施网点建设“五统一”。完善VI视觉识别系统,严格按照门头标识统一、窗口设置统一、员工着装统一、文明用语统一、广告宣传统一的要求进行网点改造。二是优化网点布局。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结合周边市场格局重新布局,抢占区位先机。三是做好“双基本工程”工作,加大自助机具置放力度。四是规范对外宣传。五是强化一线窗口管理。严格核定对外服务柜面数量,制定明确的标准,量化柜面服务。六是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提升服务层次,全力打造服务品牌。一是继续加强市场商户贷款推广力度,增加商户范畴,扩大业务范围。二是努力拓展城市居民小额抵押贷款业务,加强按揭贷款业务的营销。三是优化客户管理,推行VIP客户制度,努力实现分类客户的差异化服务。四是做好贷记卡发行试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办外汇业务。五是对原有产品进行微调,达到产品升级的效果。将不同产品模式与环境相结合,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对现有产品进行包装、推广,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创新。六是完善考核机制,调整考核方案,考核标准做到因地制宜。七是加强网点建设,实施区位创优。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