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4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把筷子难折断
——九江“鹌鹑大王”刘茂海的朴素合作理念
陈尚国 袁仁贵

  刘茂海,现年53岁,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通过近20年的鹌鹑养殖发家致富。在他的引领下,一群“养殖人”共同致富,并使九江市鹌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产业。刘茂海也因此获得了“鹌鹑大王”的美誉。

  充电入门率先踏上致富路

  刘茂海从事鹌鹑养殖源于上世纪90年代,起初也是门外汉,买了很多鹌鹑养殖的专业书籍学习,一本养殖鹌鹑的入门指南都被他翻烂了。他先后4次自费近万元,到南昌、武汉、合肥等地,拜能者为师,学习先进的鹌鹑养殖技术;每次碰到江西农业大学、九江农业科技部门的专家教授下乡送科技时,刘茂海都会跑去咨询,利用一切机会补充知识;除此以外,他还自觉参加各种养殖技术培训班,通过不断充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初春,刘茂海尝试干起了鹌鹑养殖,利用自己家里40平方米的空屋当养殖场,投入5000元,捉回3000羽小鹌鹑苗,凭着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他起早贪黑地干,仅仅40天过去,这期鹌鹑顺利地产蛋,当年年底不仅收回投资,还净赚了1.1万元。初次尝试养鹌鹑获得成功,刘茂海心里充满信心,他认准了鹌鹑养殖具有很好的前景。

  1995年初夏,刘茂海扩大规模,最高峰时年养殖鹌鹑数量存栏达5万羽,家里年纯收入达20万元。经历3个春秋,刘茂海积累了经验,实现了由外行向内行的转变。没有市场想方设法打开市场,没有销路去拓展销路,一路艰辛一路收获,他掌握了从捉苗、制笼、分笼到饲料投放、病害防疫等一套过硬的本领,技术达到了“四准”:种苗选得准、成活率算得准、产蛋率把握得准、产品销售行情预测得准。刘茂海靠养鹌鹑率先踏上发家致富之路。

  “六包”服务帮扶弱势群体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群人富才算富。从穷家庭出身的刘茂海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养殖鹌鹑是投资小、创业简便、无风险的项目,为帮助身边贫困户、想发家致富但又苦于无门路的农民和城市下岗失业职工摆脱贫困,刘茂海坚持承诺“六包”服务:即包平价供应鹌鹑种苗、包饲料、包传授养殖技术、包防疫、包销售产品、包脱贫致富。这里每一个“包”字,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小小鹌鹑救了我一家!”这是庐山区五里乡三珑村一组村民朱水萍打心眼儿感激刘茂海的赞语。2001年,朱水萍的丈夫不幸病逝,儿子正在上大学,小女儿读初中,家庭负债累累。刘茂海把她作为第一个定点帮扶户,一方面出钱帮她安置好丈夫后事,一方面为她指出一条养鹌鹑脱贫之道。在征得其同意后,刘茂海垫资2万元,为她买鹌鹑苗、笼舍、饲料,手把手教她技术,包销产品。仅2年时间,就创纯收入2万多元,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费用支出,还解决了儿子和女儿读书的费用。第3年就全部还清了垫资款。如今,朱水萍不仅是合作社的养殖户,还是合作社的示范户。她年养鹌鹑达1万羽,连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日子过得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

  “养鹌鹑比上班和打工强得多。”2007年3月,湖北黄梅县蔡山镇汪春华、小池镇王文球两位农民,多年贫困生活让他俩想发家致富,但又苦于无门路,只能在九江靠卖点苦力气赚点辛苦钱。听说养鹌鹑能赚钱,他们慕名找到刘茂海,刘茂海便实施“六包”服务。第一年他俩各养殖存栏鹌鹑2000羽,年底每人剔除成本7000多元净赚8000元,两人尝到甜头后,现在一家养鹌鹑数量都在1.5万羽,年收入都在5万元。

  九江市长江毛纺厂下岗职工章建华,1998年下岗,家里仅靠丈夫一人上班拿点死工资,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为此,她托人找到了刘茂海搞起鹌鹑养殖,已经养了8年鹌鹑的她,其鹌鹑产蛋率都在90%以上,平均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她说:“现在叫我上班我还不乐意,还不如我养鹌鹑收入高。”

  一双筷子断容易,一把筷子断就难。这个朴实的哲理深刻启迪着刘茂海,由他发起牵头,九江市聚众鹌鹑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注册成立,最初入社30户社员,主要从事鹌鹑产品的产、销、加工与经营,是江西省首个跨区域专业合作社,社员遍布赣、鄂、皖的周边三省。现在已发展社员100户、存栏鹌鹑100万羽、日产鲜蛋80万枚,数量上与成立之初翻了一倍多。2009年合作社创产值达到5000万元,年利润400万元,对九江鹌鹑养殖和鲜蛋供应批发市场能起到主导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