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启迪智慧 觉悟人生(一)
——老舍茶馆腊八节讲座节选
张 菁

  妙华法师为老舍茶馆留下墨宝。
  活动现场,台上嘉宾与观众共同分享人生感悟。右起:老舍茶馆尹智君董事长、老舍茶馆民俗顾问王海霞老师、妙华法师、老舍茶馆文化老师陈柯、老舍茶馆经营副总经理杨欣宇。

  主持人:老舍茶馆“腊八活动”现在开始。各位好,我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杨欣宇。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老舍茶馆尹董事长和全体员工欢迎各位的光临。我们能相聚在一起还是要感谢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腊八节的习俗,我们才能有缘请到妙华法师、海霞老师、陈柯老师和在座各位一起喝粥、喝茶。今天的主题是:“启迪智慧、觉悟人生”,我们将共同感悟心底宁静和智慧。下面让我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讲嘉宾:妙华法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宗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述有《人生的智慧》、《人生的解脱》、《迷与悟》、《云游散记》、《智慧与解脱》、《启悟本心》等。王海霞老师: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民间美术研究主任,承担国家多项重点课题,著述有《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东西方民间艺术比较》、《灿烂的中国文明—年画》、《中外民间艺术探源》等,海霞老师也是老舍茶馆的民俗顾问。北京市大碗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另外一位是资深茶人、老舍茶馆的茶文化老师陈柯先生。下面我们就有请妙华法师讲一讲佛教与腊八节的关系。

  妙华法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腊八节,和大家见面是我的福分和大家的缘分,谢谢大家。我1989年到北京来住,2003年离开北京到各处讲经,所以对北京还是略知一二,今天是腊八节,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广济寺。北京西四有一个广济寺,今天应该到那里去喝粥——老北京人讲究腊八去广济寺喝粥,春天去法源寺赏丁香花,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民俗。

  广济寺的腊八粥在佛教里面叫作“舍粥”,到了农历腊八那一天,无论你的身份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可到广济寺排队喝粥。寺庙里舍粥用的是六个字的方针:智慧、慈悲、平等。寺院里在前一天晚上用十口大锅,把从全国各地大小寺庙、名山大川寄来的果品豆类全汇聚在一起,熬十大锅粥,到了第二天,开开寺院门广施腊八粥。

  海霞老师:可能一些老辈人都知道,我们传统的春节是从腊八就开始了。腊八以后就是小年腊月二十三。腊八,刚才妙华法师讲了,我们的民间习俗是喝粥,这个传统是来自佛教的,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说到这里,我想和妙华法师讨教,民间的粥和寺院的粥有什么不同?民间我们经常喝八宝粥,取其八宝的意思。其实含义是八种果料豆子熬粥。在佛家当中的“舍粥”好像还和我们平常的八宝粥不同,所以还是要请法师来谈谈这二者间的不同。

  妙华法师:其实主要是背景涵义的不同。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有十种不同的说法,寺院源起说占了其中两种,这两种说法概括起来其实是一种,据说释迦牟尼佛他是作为净饭王的王子,出四门亲历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之后他就去修道。他出家之后在苦行林里修行三年,在雪山修行三年。在这六年当中他历经了种种的磨难和苦行,为了探究人生和宇宙的真理经历了种种磨砺。其中一项磨砺就是他每天就只吃一麻一麦,后来释迦牟尼佛终于在五月月圆之夜菩提树下望启明星悟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觉悟成佛,就有了腊八粥的来历。

  中国农历的纪年和古印度是有区别的,到了中国,就把腊八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佛悟道的日子。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说,释迦牟尼佛经过了六年的苦行依然没有觉悟人生的真理,跟随他的五比丘认为他的这种做法不得当,都纷纷离他而去,但是他依然锲而不舍,久而久之骨瘦如柴的佛陀渐渐没有体力,这时一个牧羊女拿来一碗乳糜供养,喝了之后他恢复了体力,拔了一把白茅草放在大青树下,指着这个白茅草说,如果不能彻底觉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誓不起此座,终于在五月月圆之夜,佛陀睹明星而悟道。从此以后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开始喝腊八粥,由此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是什么呢?总而言之,就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因此有了腊八粥的来历。

  海霞老师:刚才您谈到了意义上的不同。民间我们喝的是“俗粥”,腊八粥跟寺院这个“舍粥”有什么含义上的不同?

  妙华法师:各位都知道,我们中国它是一个农业大国,所谓“食色性也,”所以“吃”就成了头等大事。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数庞大的国人在“吃”的问题上并不是总能人人吃饱。这样一来寺庙,也是用舍粥这种方式在快过年的腊八节这一天,来对社会表示一种绵薄之力。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一天喝上一碗暖烘烘的粥,暖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肠胃,还有天下老百姓的心,这个和世俗社会有所不同。

  虽然只是一碗粥,但它承载了佛教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碗粥,对于流浪在街上的人来说,对买不起果料、喝不起粥的人来说,它确实是很暖人心的。另外佛教对粥有非常清楚的记载,这样我们可以把粥的十个好处给大家做一个梳理:它的第一个好处是,经常喝粥可以滋养我们的色身。虽然我们大家会想,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我都可以吃,我为什么要喝粥呢?但是我们静下来,抛弃工业文明的外表,抛弃我们社会节奏这么快的外表,再想一下,当一个人身体特别疲倦的时候是不是一碗粥来得特别实在?佛对比丘说,粥可以滋养你的色身,在修道的时候、在你病苦的时候不要忘记常常去喝粥;第二,喝粥可以增加你的体力。据研究,患有糖尿病的人,在低糖的时候如果有一碗粥给他,十分钟就能解决低糖的问题,所以说粥非常适合人体吸收;第三是益寿,如果你想长寿,每天晚上不要去啃骨头,不要吃油腻的东西也不要美食美味,最好就是喝一点粥,喝七分饱的粥,这样你晚上欲心就少一些,睡眠也会很安稳,做梦也会少一点;第四是安乐,这是专对修行人讲的。如果一个修行人晚上不吃饭,让他去打坐的话他脑子里全是油饼,因为饿就是他反应,反之如果他吃的非常饱,估计他坐不了五分钟他就睡觉了。因为大量的血液和营养要用来消化食物,造成头部血液和氧气的短缺它就容易进入到一种昏沉的状态;第五,喝粥可以润喉。讲经说法之前,喝一点粥,既可饱腹,又可洋溢喉口,就可以智慧无碍、辩才无碍;第六,除风。可以驱除我们身体的食热和风寒,喝一碗粥出一点汗风寒都可以去掉;第七,经常喝粥可以去宿病。你过去有很多的疑难杂症乃至你的肠道里有宿便,都可以通过喝粥来清理肠胃;第八,辞清。如果一个人大鱼大肉,他口腔气息就会很浊重。如果你每天厚重腻味,就造成你的汗腺被封闭,这样就不利于讲说。而常常喝粥,口腔清新,讲起话来文辞就会非常清楚;第九,除饥。如果很饿,可以把饥饿的这个病去除掉,这个是不需要解释的;第十个,消渴。因为粥里面不但有米还有水。如果晚上常常喝粥不但可以滋养色身还可以消除自己干渴的毛病。所以佛在比丘的戒律中讲了粥的十大利益,希望大家从此听了之后整理了自己的思想,每天晚上不要忘记喝粥。

  尹智君:法师,我们今天组织这个活动,是想让大家喝一碗不同的腊八粥。每年我们都会喝上腊八粥,比如我们企业的职工食堂或者回家母亲熬的一碗香甜的腊八粥。可能久而久之腊八就仅剩下一碗粥了。如同腊八节一样,现在过一些民俗节日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我们今天请大家在此相聚,从我们的内心就想问问,今天的这碗粥有什么不一样?或者说这碗粥能启迪我们怎样的智慧?

  妙华法师:自从1840年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们对传统文化像沙子和金子一样一起倒到河里去了,我们认为传统积贫积弱导致了种种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也就是说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或者说不到位,造成了一系列文化上错误的决定。所以我认为坚船利炮同样可以和一个人的修养共存。一个广学西学的人可以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就算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坐了火箭到月球上去,回到地球,也不妨学学孔孟之道喝一碗腊八粥。这两者是不相矛盾的,但是我们自己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就造成了很多问题。

  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是怎么感受传统文化呢?是通过民俗节日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温习,感同身受,然后留藏在他的血液当中,在脑海里生根。是通过庙会、喝腊八粥、年三十守夜、八月十五赏月等来完成的。但是我们对城市GDP的这种定义、收入的定义,越来越重视。我们住在楼房里,开着进口的车子,渐渐有很多的年轻人开始过“情人节”,过“平安夜”,慢慢的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乃至于传统的节日淡忘了。忘了以后,就出现一种情况,我们坐的是沙发、睡的是席梦思、喝的是可乐、吃的是快餐、穿的是西装、我们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反而我们对“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变得比外国人还陌生。当外国人企图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经营理念的时候,我们反而在学习别人的形体训练啊、洗脑的方法,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东西丢掉了。我们随着恢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种现象也会慢慢得到改善。我们的民族节日里承载了太多的民族精神,所以我觉得不仅仅是一碗腊八粥。如果你会喝的话,它不仅仅是对肠胃有营养,还能为我们的头脑和精神提供养份。

  陈柯:法师,说到禅定,说到茶,我们经常讲到的一个词就是“茶禅一味”,这个事大家想了很多了解很多,但是“茶禅一味”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妙华法师:问的很好。“茶禅一味”我们一般在书画作品中常能看到,这句话也几乎成了老百姓口头禅了,懂不懂茶的人、懂不懂禅的人都会说“茶禅一味”,其实这句话的含义是非常深的。

  我们说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就如同没有悟道一样“悟同未悟”。他依然有父母,他依然要穿衣吃饭,他接人待物都是用最平常的心,一切是那么的天然、自然,所以说平常心是道。一个真正经营茶的人,一个真正会喝茶的人,他的心就应该像禅者的心一样平平常常,没有任何虚伪造作,所以才说“茶禅一味”。这个茶平常到什么程度呢?达官贵人可以喝一泡好茶,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喝一泡好茶,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茶禅一味”它的第一个概念是取“平常心是道”这个含义。讲到这里,佛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河北赵州从谂禅师,他这个八十岁的老人有一种求道的精神,非常的好学,自己都八十岁了没有开悟。他放下方丈不当竟然到江西去求法,但是到了庙门口他突然开悟了。他就写了一首诗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就是我跑了这么远的路,千里迢迢到了庙门前,我恍然大悟我跑了这么远费了这么多鞋钱,原来佛在心中照,他心里就有所悟了。开悟以后,他不是高坐在法堂上面,不是把自己挂在墙上面,而是依然是穿着布做的衲衣穿着草鞋。来了达官贵人他说“吃茶去”,来了游方的僧人他说“吃茶去”,一切人都“吃茶去”。在“吃茶去”这一句里,包含了这个老人的平常和慈悲。如果一个人想与道接得更近的话那发现和施行自己的平常心和慈悲心。如果你具备了平常心和慈悲心,当下就是道。所以道不是在深山,也不在庙堂,更不是高高挂在墙上,它就在你当下的为人处事里。

  “茶禅一味”第一个含义是取了平常心,它的第二个含义是:无味。我们讲到茶说,好的茶入口即化,一进口之后就被汽化了,没有任何难以下咽的感觉。初学喝茶的人往往看茶酽不酽,烫不烫,然而我要告诉大家“至茶无味”。就像一个人的修养非常高的时候,他反而难以让你发现他的任何优点和缺点。真正好的茶叶,无论是普洱茶也好,乌龙茶也好,它的最高状态就是化而无味。我们与人打交道,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常戚戚”,如果小人之间有利益相牵就如胶似漆,来的很亲切。但是君子之间不需要那么多利益,那么多猜忌,微微一笑,两心之交就达成默契。就算我们十年没见面,二十年没见面,我们微笑之下一切都有了。我们不需要你给我带来了多少美金,是否给我带来了美人,也不是我见了你你可以让我们升官发财,不是这样的。所以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这与“至茶无味”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会喝茶的人,也就不选择茶。如果我们喝茶的时候斤斤计较,我这一泡是三十年的,你那一泡是五十年的——我常常见到喝茶的人见面之后就开始比较喝茶的年份,你这是考古呢?还是喝茶呢?考古才比年份,喝茶是你味觉的一种感受,何必拼一个年份长短呢?那就大可不必了,所以说“至茶无味”。就像我们修行常常藉口说要等心静下来,俗事少了,才躲进深山老林里一个人静静修行。我要说,那不是修行,这样说的人,这一生也未必有这样修行的行动。一个和尚坐在庙里一动不动那是在修禅,用一个泛概念来说这是一个“小禅”,真正修禅的人未必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真正彻悟了禅法的人往往“垂手入廛”,到市集中去,到红尘的最红中去,他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来的都是那么的亲切那才是真正的禅。我们加一个引号那是“大禅”。所以茶禅一味的第二个含义就是打破偏见,打破茶与禅的局限。

  尹智君:我们也挺想修行的,虽然我们很俗。有的时候想慈悲、想肯定我们的员工。但是有的事就是让你气得火冒三丈,说不发火,别着急,可是你就不由得自己,这是不是说我们的修行不够?

  妙华法师:不对。我告诉你,当你发火惩罚他的时候,那就是慈悲。因为你不惩罚他你不训斥他,说明你对你的企业,你对大部分的员工反倒不慈悲了。

  我们修道的人在修道以后都会惹上一种病,叫做“道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就是因为表和里根本没有悟透,认为我穿着一个中山装我就是搞传统文化的了,我戴一个白帽子我就是厨师了,不是这样,这只是你没有把形式和内容悟透,所以造成了行为上的一种障碍。这就如同茶一样,茶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价值在哪里?在传统文化若干个概念里,但是你必须把它悟透,不是说花里胡哨弄一些舞蹈与茶的结合就是茶艺了。再比如说有为和无为、空和有、道和术,讲到这个问题就要讲到道和术了。一种管理方法是一种术,现在的法律、管理条令等等都是术,术是方法,也是教条的文字,那么这些条例都要为至高的道服务,道是形而上的,但是到了人间来必须变成形而下的规矩才有办法。如果不变成规矩,我们每个人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人都不自觉怎么办?所以我们必须有这些条款来完成道的这个法则。

(未完待续)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