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3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忽悠

王彦峰

  赵本山的一部小品《卖拐》,将忽悠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忽悠心理学演绎得无懈可击。它将各种社会现象、经济活动浓缩在一场戏里。茶本无邪,社会的不少行为也给茶平添了忽悠的元素。

  茶忽悠,就是对茶进行一种另类的文化包装,产生与茶的本真不符的价值或效果。在合适的人群、合适的人际关系、合适的思维定态模式里会产生合适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还会成几何倍数翻增,产生巨大的影响。忽悠茶,说到底,就是忽悠人。

  市场买茶,如果你不懂茶,被忽悠的成分可能就比较大。相同的茶叶,抓出来两把,给你报两个价格,让你仔细看,细细品,辨别哪个贵哪个便宜,你准能给出贵和便宜的答案。在市场上碰到过一个买茶的过程:一位买茶的进到茶店,这有铁观音没,拿来泡泡。第一次店主一泡买主一尝,买主问,“这多钱?”店主答200元一斤。“这茶不怎么样,还有好的没?”买主又问。“有。”随即到里屋取了来泡了第二泡。“这茶还不错,多少钱?”店主答400元一斤。“再取点好的来。”店主又回到里屋,从第一次的茶袋里取来冲泡。“多少钱?”店主答600元一斤。“好,就是好,我就要这个。”这只是小打小闹的游戏而已。

  这还是小忽悠。

  大的忽悠,和其他行业也一样,低买高卖,囤积居奇,给那些有强烈愿望、但情况不明、盲目跟风的想暴富者一个“黄粱美梦”的体验过程。

  茶还有另一类忽悠,“朋友忽悠”。这也应该有一些“善意的谎言”,虽然茶的价值与所忽悠的不符,忽悠者为这也做了极大的付出,付出了一定的金钱、一定的时间、逻辑性比较强的环节和语言。最终的目的还是想让朋友高兴,博得朋友的欢心,体现交情的深厚。

  一个朋友,拿来两泡茶,说是江南的炒青茶,一个很有钱的朋友送了他两泡,价格相当贵但也没说具体价格;是专门到产地淘来的,只是自己喝,不是很好的关系是不送的;并说这种茶要用普洱的冲泡方法来冲泡,可以达到十几泡。忽悠也是惯性思维中猛地注入了一种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新的感觉、新的创意,给一个有形的东西附加了一定厚度的创新。从数量上来说诸如“珍贵”、“珍品”、“特供”、“极品”、“贡品”、“中央特供”等等。从口味上来说诸如“茶韵”、“茶气”等等。

  茶太奇妙,所以就有这样一种文化方式——“忽悠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