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风险不小,商家则认为能考验和提升企业经营及消化能力.
海外直采很难和厂家直接对接,最佳途径就是和当地一级批发商合作,通过“挖上游”找到更多的好商品。
在内资零售商大多还在为国内直采犯愁时,率先“试水”海外直采的武汉中百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日前,武汉中百仓储超市与韩国农水产物流通公社签订协议,实现了生鲜、酒、休闲食品、化妆品、清洁用品等10大类2000种韩国商品不通过经销商,直接进入武汉中百超市的目标,而这些商品在武汉都迎来了火爆的销售景象。
随着商品直采成为中国零售业供应链变革的一种方式,武汉中百、上海联华等企业的采购步伐正从内陆迈向台湾并跨向海外。
但更多的企业目前还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有关专家分析,海外直采虽然缩短了运输时间、提升了盈利空间,但不可回避的风险也同时存在。
直采之手伸向海外
已有十多年采购经历的永辉超市生鲜营运部经理张代斌一直看好进口商品在中国的市场,他在采购时,也看到很多消费者想买一些进口商品却买不到,只好到大型农贸市场去“淘货”。
武汉中百生活剧场总经理徐莎莉也表示,随着中国“富二代”的成长,消费者出国的机会比零售企业的采购员还多,因此他们了解国际食品市场的形势,对进口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现在,在一些品牌超市的大卖场中都设有进口商品专区,但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这些专区却鲜有顾客的身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进口商品价格普遍偏高,二是保质期严重缩短,三是很多商品并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在有需求无商品的市场中,一些经营进口商品的超市企业开始发力于直采模式,试图通过这一模式解决上述问题。现在,通过直采方式,一只装有价值150万元的韩国海苔的集装箱,仅用20天就运抵武汉中百仓储超市,并在几天内销售一空。而此前,内地超市即使从台湾采购商品,也要经过2至3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才可以上架。
徐莎莉透露,武汉中百3家生活剧场中80%的商品来自国外,此外,这些直采的商品还在中百仓储的7家大卖场中开设了国际商品生活专区。
在海外直采中,上海联华也开拓了欧盟的采购渠道,据上海联华办公室主任孙明介绍,他们每年都会把国外的商品生产厂家邀请到上海与店长进行面对面对接,对选择好的商品进行买断,随后出国直采。
在孙明看来,海外直采的商品由于实现了零环节,成本大大降低,其销售价格也会大大低于未经直采的进口商品。
据了解,与去年同期相比,武汉中百进口食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0%至15%。如500-800克的大包装曲奇,内地产的品牌与进口品牌的价格都在100元上下。其中,“北海道恋人”礼盒在武汉卖118元,与在台湾7-11超市内的价格基本一致。
张代斌更是认为,真正实现直采的进口商品,五六家超市企业每年做到十几亿元的规模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利润可以达到20%至30%。
据了解,在韩国的直采渠道稳定后,武汉中百接下来的直采链条还将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延伸。
风险考验企业营运能力
虽然海外直采可提升市场和利润空间,但采取这一模式的超市企业仍然屈指可数。
即使是在国内直采做的风生水起的福建永辉超市,对海外直采仍比较谨慎。在张代斌看来,海外直采生鲜食品的风险太大,就像做期货一样。而且像武汉中百要经过韩国当地批发商的环节,并非是从商品的产地源头对接厂家,所以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直采。
徐莎莉也表示,海外直采的难度即在于此,受客观条件限制,海外直采很难和厂家直接对接,最佳途径就是和当地一级批发商合作,通过“挖上游”找到更多的好商品。
她也认为,进口商品由于不能退货,加之周转慢,所以海外直采的商品要通过超市的营利能力控制采购的数量。
而在这一操作上,上海联华的做法是谈好某家国外品牌的商品,就直接买断经营。但是,这一看似更稳妥的方法,在上海森潘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静看来同样存在巨大风险,“买断经营不是一个卖场应该采用的主流采购方式,这样把经营风险都承担到卖场自己身上了,这要求卖场具备足够强的销售能力,事实上很多卖场能力是不够的,所以需要风险共担的方式。”她说:“买断经营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补充采购,比如紧俏商品、切货等。”
黄静还表示,海外直采不单单是采购的问题,其实是另一个范畴的专业:外贸。这跟传统的采购方式差别很大,而且专业不一样,需要专门的人才去做,现有的采购是不适合直接做海外采购的,风险存在于商品采购的任何一个环节,包括品项选择、品质监控、检疫防疫、物流配送等等,控制不好,风险很大。
黄国雄则认为,海外直采模式只要具备消费者得益和企业盈利这两个条件,就应该鼓励。但在食品安全方面,各个国家对食品进口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定,而且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消费习惯也不同,那么采购回来的商品对不对路?更重要的是,从国外到国内,要经过口岸、公路等多个运输环节,这就使风险进一步加大了。
他同时也提醒企业管理者,进口商品目前还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商品,其消费人群也是一部分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加之进口商品价格高、周转慢,真正利润有多少还有待观察,因此企业不能对进口商品估计过高。
不过,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徐莎莉认为,海外直采考验的就是经验者的操作眼光和能力,以及企业的经营和消化能力。她透露,为了具备这种能力,武汉中百在几年前就重点培养这样一批人,派他们出国参加各种食品展览会。“中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必须变革,零售商要变被动销售商品为主动经营商品。海外直采路上虽然会有艰险,但与国内直采一样,这将是零售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徐莎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