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节刚过,虽然还是春寒料峭,但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张建刚却轻车简从地深入洛阳市基层农信社进行了一次暗访。暗访后,他由衷地说:“洛阳农信确实有自己的绝活,洛阳市农信社是一个‘奇迹’”。
张建刚主任的“吃惊”不无道理。2006年以前在河南省农信系统一直处于中游发展速度洛阳市农信社,近年来乘着改革的春风高歌猛进,一路向前,不仅在洛阳市金融机构遥遥领先,而且在全省农信系统一枝独秀。让我们把镜头对准洛阳农村信用社的下面的一组数字:
截至2009年末,洛阳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228.75亿元, 2006年以来,洛阳农村信用社以年均增存40亿元的速度连年攀升,2009年净增存款50.58亿元,创历史新高;各项贷款余额156.83 亿元,居全市各金融机构首位。2009年,洛阳市农信社实现各项收入15.4亿元,实现经营利润5.6亿元,人均创利14万元,全市13家联社(农商行)继续全面实现盈余。2009年,洛阳市农信社业务经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连续四个季度在全省农信系统综合考评中名列榜首。
数字是枯燥无味的,但对于洛阳农信人来说,却是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这凝聚着全市农信社3000多名干部职工的奇思妙想和惊心动魄的开拓,展示着他们历经坎坷曲折的奋斗历程。
“我们靠的是扎扎实实的工作”,洛阳市农信办主任舒洛建的回答很简洁:“如果说有‘绝活’的话,那就是改革与创新”。
创新添活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动力,是一个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
洛阳市农信办从2006年2月份组建以来,以打造新机制为目标,经过精心的充分准备,进行了洛阳农信史无前例的劳动用工、薪酬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
2008年,洛阳市农信办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用工管理机制、组织架构进行大胆改革,指导辖内联社精简机构设置,并规定每个部设经理1名,不设副职,减少职位近百个。新的科学组织架构绽露“芳容”。如今,“政治上坚定过硬,作风上求真务实,管理上严格精细,发展上争创最优”已成为各级管理者的共识。
“人不分庸能,薪不论贡献”是农信社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也是制约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的“瓶颈”。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洛阳市农信办就着手研究并积极探索薪酬管理机制改革。2009年初,全市农信社薪酬制度改革的大幕全面拉开,“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的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实现了全员由“发工资”向“挣工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洛阳市农信办的决策者们深谙这一点。2006年以来,洛阳市农信社先后开发并实施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内、外部网站,业务数据报表查询系统,传真、电话在线受理、登记系统,风险预警控制中心,绩效考核系统等九大系统,为加快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服务新农村
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繁荣壮大,是洛阳农信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他们不断创新金融产品,让服务更加贴近百姓。代收、代付、代理等业务,不仅使农信社的服务更加丰富和宽泛,而且也为农信社带来了不尽储源。
此外,洛阳市农信社每年都要向当地中小企业、个体商户、农民投放贷款近40亿元,用“资金”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当地广大农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讲起了优势,要起了高效,种起了特产,鼓起了“钱袋”,成为支持洛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洛阳市农信社新增贷款连续三年稳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支农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的90%以上,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从2007年4月开始,洛阳市农信社承担起了为种粮农户发放直接补贴资金的任务,每年把9812.24万元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全市116万5551户种粮农户手中,赢得了政府和群众的满意,农信社因此被群众誉为“咱百姓自己的银行”。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洛阳农信社主动为地方政府分忧,先后与市劳动保障部门联手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为下岗人员二次就业撑起一方“晴空”;与市妇联联手打造“巾帼信用”工程,引导农村妇女脱贫致富。与市团委联手打造“青年创业工程”,让青年农民在农村广阔天地有所作为。农信社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水到渠成,春华秋实。洛阳市农信社的辛勤耕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洛阳市农信社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在当地逐年递增,经营效益连年攀升,连续三年被洛阳市委、市政府评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和“支持三农先进单位”。
农信改革添动力,风正帆满助远航。经过不断改革洗礼的洛阳农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科学发展、追求卓越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征程中,向着既定的发展蓝图和远大目标昂首阔步,迈出了从容、自信和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