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3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全生产工作牵动你我的神经

贾丽君

  两会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两会上那些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声音依然震荡在你我的心间。两会期间,我们的记者采访了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他们谈谈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安全生产工作要怎么做,才能保持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的势头,遏制事故的发生。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整合煤矿要兼顾各方合法利益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两会期间向记者谈了谈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他说,小煤矿违规违法生产是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所以说进行煤矿的整合,是解决或者说遏制安全事故的一项紧迫任务,河南的思路着眼于两点:

  首先要制定一个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合理标准,也就是说,怎样生产能确保安全。这就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问题,包括技术设施,第二是合理的规模标准,就是在有效益的前提下,什么规模的煤矿可以保证安全生产。这个问题过去不是太清楚,制定出一个标准,就可以针对不同矿井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

  再者就是解决有效管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很多安全措施落实不下去,主要是业主、管理人员和操作工,所有的安全措施都不往心里去。围绕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坚持两条,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搞开发,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二是以安全标准作为基本标准,以能否实现安全作为确定整合对象整合方式的基本衡量理念,体现各种成分一视同仁,只要达到标准,不管是国有的、民营的,省内的、省外的。

  按照这个方案,由政府依法制定规则,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去运作,政府不去强硬整合。方案可以维护整合双方的合法权益。个别煤矿要退出了,政府对剩余资源矿产资源将合理赔偿,对有效价值进行合理补偿,维护企业主的合法权益。

  郭庚茂省长说,这个方案经过了多半年反复的酝酿、论证,最后经过各方认可,现在已经出台,3月1号省政府召开了动员大会以促进煤炭和矿产资源的整合,重点内容就是有60余家15万吨以下的单井的矿井要退出,有400多家15万到30万吨的矿井要进行整合。“我们认为政府的方案兼顾了各方的合法权益,政府对这次整合的成功还是抱有希望的。”

(贾立君) 

  全国人大代表缪协兴:

  解决煤矿安全问题不能只靠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认为,“煤矿事故是社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缪协兴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都很重视,开采技术提高很多,特别是我国现代化矿区的开采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因此,从技术角度讲,我国不应该发生这么多的煤矿事故。但由于一些省份存在煤炭运输困难、老矿区职工难以安置等社会问题,使一些不符合安全开采条件的矿井还在开采,导致事故发生。

  客观来看,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复杂多变,95%以上的煤矿属于井工开采,煤层埋藏较深,普遍受到瓦斯、水灾、火灾、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矿井热害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而长时期、高强度的开采,也使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多数煤矿进入深部开采,有的矿井开采深度超过1300多米。安全威胁日益加重,开采难度日益增大。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国煤炭行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一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程度不高,效率差,用人多,在老矿区尤为突出。一些煤矿,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有煤矿,开采工艺复杂、开采技术装备落后,加之人员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难度大,导致煤炭开采依然采用“人海战术”,一个年产百万吨、甚至是几十万吨的矿井,井下作业几百人、上千人,甚至更多,如果发生重大事故,后果难以想象。

  针对以上问题,缪协兴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是开展全国煤矿开采现状调查。组织专家对全国煤矿开采技术、开采工艺与装备现状调查、会诊和技术改造可行研究,分矿提出提高开采技术与装备水平、减人提效的具体措施,对于因自然条件无法进行技术改造煤矿,安全生产存在重大隐患煤矿,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二是支持老矿区进行安全技改。继续增加中央财政性对煤矿安全的投入,对于因标准提高而造成的安全技改投入也应由政府补贴或给予企业贷款贴息。对老矿区重大安全技改项目,政府应采取补贴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加以鼓励和支持。三是加大老矿区深部资源勘探。利用国家地质勘查基金,为老矿井生产接续和矿井延伸寻找资源储量,对矿权进行垂直设置,提高老矿区的矿井服务年限。四是完善资源枯竭煤矿正常退出机制。继续实行煤矿关闭破产政策,妥善安置煤矿富余人员;出台特别扶持政策,支持煤矿转产发展非煤产业;允许煤炭企业从煤矿生产成本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转产发展资金或关闭破产清算专项费用,专项用于资源枯竭煤矿接续矿井建设、转产项目投资、职工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费用。

(李春霞)

  政协委员施耀忠: 安全生产要从源头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回暖,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安全生产监管难度业进一步加大。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投入资金建设大量新建、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监管任务更加繁重。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施耀忠建议,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要从源头上治理。

  施耀忠认为,治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要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发展的理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有安全保障能力的科学发展,绝不能牺牲安全生产换取短期、局部的发展,绝不能牺牲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换取GDP的增长。

  第二,建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机制。各级政府要尽快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各类事故形成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公共场所安全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对事故后果进行科学预测,加强从源头上治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包括建设、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发现安全生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为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治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工作。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的结果,依法责成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编制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科学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措施,确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置安全生产设施,为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从源头上治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提供技术保障。

  第五,落实安全风险隐患整改措施。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要依法督促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按照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措施,保障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加强对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中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第六,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问责制。要将开展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治理安全生产事故多发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和考核制度,实行行政问责制,对未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工作、未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对安全生产事故背后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索贿受贿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王  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