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面积大,牧民人口逐年增多,产业结构单一,因灾返贫人员逐年增多。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乐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朝鲁孟认为,要实现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加快生态移民步伐,建立促进牧民进城转移机制,实现“节约效益型”养畜模式。
他说,要解决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缓慢问题,必须使牧民走出牧区、脱离畜牧业,加快牧民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最大限度地减少牧区人口,从而也能相对地增加牧区人均占有资源的梳理,为草场流转和联户经营创造条件,提高牧业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也为牧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要想让牧民在城市定居,需要对牧民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进得了城,还能够生存下去。在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时,应注重教育投资,走“教育移民”之路,加大对移民的教育投入,多方位、多层次地对移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按照理论,我们旗牧区平均0.8平方公里范围内居住1个牧民,一家按3口计算,平均2.4平方公里居住着1户牧民,如果家庭成员里有1人掌握了进城谋生的技能,就意味着1户牧民已经走出该区域,也就意味着2.4平方公里实现了人口转移。”在鼓励牧民进城的同时,要做好农民后续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社保体系建设,解决进城牧民的后顾之忧。
在部分牧民进城后,对于剩余的牧民,鼓励采用转让、转租、承包、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草原合理流转,加速草场向大户转移,逐步建成专业化家庭牧场、合作化牧场或股份牧场,实现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基地化,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龙头牵动、基地推动、利益联动的畜牧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实现牧区牧民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