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3年以来业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两会提案,我们在欣喜地看到诸多代表提案或议案在变成国家意志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阻碍行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历经数年后,依然被搁置案头。
我们不禁要问一声,为什么?这一声为什么,既是质疑,亦是鞭策。质疑行业发展桎梏为什么不能扫清,鞭策我们务必要再接再厉,因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我们期待着那一天,不再有以下9个“为什么”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1、为什么“大店法”如此难产?
早在2003年,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就提交了第一份 “大店法”提案,7年多来几乎年年完善年年提。而2006年就拟出台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至今仍是一纸空文。2010年,王填再次提及关于商业网点规划的议案,而他身后支持这一议案的代表也在增加。
缘何酝酿7年的“大店法”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当初“大店法”的酝酿与“国家要放开外资零售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不无关系。大店法的实施显然有利于遏制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的迅速扩张,而有利于中国内资零售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大店法”的出台国家相关部门的意见并不统一,牵扯到由谁来主导实施,以及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到现在业界仍不能看到“大店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而目前各地政府相关部门面对外资企业开出的“大力振兴本地经济”的优厚条件,采用“听证会”方式决定门店开与不开的“大店法”还能有多少吸引力?或许这正是“大店法”难产的关键因素。
2、为什么商用电价难降?
早在2003年,两会代表就已经开始关注商业用电价格问题。2009年,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又提出了商业用电应等同工业用电的议案,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答复,拟出台调整商业用电价格标准。截至目前,还有7省区仍未统一。
其实,商业用电价格之所以高高在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区域、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而导致,国务院几番下文要求工商用电同价,为什么迟迟得不到实施?通过电价的博弈,我们也感受到了破除行业发展壁垒究竟会有多艰难!
3、为什么外资仍旧“超国民”?
2006年,商务部曾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
缘何内资企业需要5元/平方米/天才能拿到的网点,外资企业只需2元就能成交?在明显的不公平竞争现象背后又是怎样的事实?
或许这一点的确不可忽视:由于外资零售企业的先进管理与经营,其门店的市场辐射力以及其能够使商圈增值的能力大大超过本土零售企业。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引进一家外资零售商,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升项目市场价值。这无论对于开发商、社区消费者甚至是当地政府来讲都是相当受益的。
但这样做有一点需要明确,长期如此,必然形成内外资企业强弱越来越悬殊的市场形势,甚至最终零售业的产业链资源为外资所控制。从此意义上来看,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未必没有“鼠目寸光”之嫌,而内资企业的成长恰恰需要政府、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
外资“超国民”待遇有所减少,但这还远远不够。
4、为什么电子商务难以发展?
2008年,全国政协委员、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曾提案规范网络经营环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2010年,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电子商务热潮将会卷土重来。
面对市场潜力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零售行业最为担心的莫过于将其做成鸡肋,张近东近日就表示,网络购物并非主流。缘何流通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会一波三折,网络经营的规范关键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网络诚信难以建立、难以形成渠道的优势,还是相关法规的不健全?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某些企业B2B、B2C做得有声有色,在质疑外部环境不成熟的同时,除了政策的支持,企业也要考虑自己的真正优势在哪里。
5、为什么“食不能以安为先”?
在苏丹红、三聚氰胺、三鹿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2009年,新的《食品安全法》终于出台,将食品安全上升到了法律意志的高度。但是,雪碧的汞毒门、海南的毒豇豆,问题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出。2010年,人大代表王填建议将农产品的流通监管延伸到田间地头。
民以食为先,可食却不能以安为先。不能说是政府不重视,仅食品相关监管就设立工商、卫生、质检、认证等一系列主管部门。或许问题也就在于执法多头,而监管漏洞也由此而生。另外,消费能力的不均衡使得消费者对于食品价格的敏感度更高,有了一定的市场,或许也就有了一定份额的“问题商品”。从食品产业链来看,终端商的不良竞争,市场的不规范,流通的监管不够,不能进行有效地食品源头管理等一系列因素都在无形当中为食品的安全埋下隐患。
食以安为先,真正要做到做好,远远不能仅仅靠代表、委员手中的提案。
6、为什么刷卡费率居高不下?
2007年,部分代表委员就已提出过银行卡在商业终端刷卡消费费率偏高的问题。2010年两会部分代表再次将终端商刷卡费率偏高的议案在两会上提交。
郑晓燕认为,在前几年,由于刷卡消费理念的淡薄,刷卡消费的形式并不是很普及,银行在相关终端投入的成本相对来说就要高,对于消费增长的影响也小,所以,扣除一定的费率,对于商家影响并不是很大。
但是现在情况都已发生了变化,市场成熟、刷卡终端普及、刷卡消费额大、银行成本也大大降低,相反对于连锁零售商来讲,由于流水动则上亿元,一年下来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就达数百万元,零售商辛辛苦苦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我们一个精品店,09年销售11个亿,刷卡需支付的费用就高达700万。”郑晓燕说,零售商投入成本,银行坐等收益的局面不仅不利于刷卡市场的良性发展,从长远来说更不利于零售业的发展,自然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巨大刷卡消费市场也就不能很好的为拉动内需促发展作贡献。
7、为什么中小企业贷款依旧难?
2007年,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长王填、江苏文峰集团董事长徐长江提出政府应该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政策法规。但是到目前,中小企业的资金链依然脆弱,贷款之路仍路漫漫。
据了解,国有银行在不发达地区的业务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业务政策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不发达地区,振兴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不能缺少这些“矬子里的将军”,但是在资金链遇到瓶颈时,银行的援助之手经常是“有所选择”,在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之间,银行也是爱憎分明。
相反,一些国际性商业银行则有将触角伸向农村、不发达地区的意向,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强大的财团实力,长远的发展战略使得国有银行都走在外资银行的身后。
中小企业贷款难了,人大代表也讲了,政府政策也出台了,银监会也指明方向了,银行贷款却迟迟不能顺利的落实到位。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协调不力或许是真正贷款难的原因。
8、为什么“下乡”“质”“量”难并重?
2006年,政府正是倡导实施“万村千乡”工程。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乐山三八商场总经理陈志坤建议,“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质”“量”并重。2010年,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针对“家电下乡”,着重对品类深度与广度提出了七条建议。
随着政府“万村千乡”的不断推进,已经在全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布局。但是,老百姓是否真正买到了实惠?万村千乡工程的含金量是否缩了水?谁又在乘机大发“农村”财?
也莫让国家的“家电下乡”成为不法商贩假冒伪劣品的下乡,一方面正规生产企业应该明确地公布自己下乡产品的规格型号等信息;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尽职尽责,保护真品,打击违规分子,以真正让百姓受惠为宗旨。
以上问题解决不了,我们的零售行业就得不到良好的大环境,万村千乡“质”与“量”又如何顺利成行?
9、为什么中国“沃尔玛”难出现?
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我国现代零售商业。
商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虽然也一直在有意识的培育国产“沃尔玛”,但时至今日,我们还很难拎出能真正撑起民族零售业大旗的“原装货”。百联、鄂武商、成商、华润、以及前段时间“王府井平台”,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一个个的“傻大个”。
究竟难在何处?首先是体制方面的先天不调。无论是这么多年的百联集团,还是新生代华润零售,企业资本的背后是冗杂的国资背景的纠缠,在企业还未展翅高飞前,就提前加重了负荷,不难倒不正常。
另一方面,市场资源整合优化难。在规模上国资委旗下的“种子选手”迅速壮大起来后,通过市场更多是行政介入“拉郎配”后,随之而来的大多是“婚后”的不适应,越庞大,越复杂,越难整,越不能优化。还有一点,就是某些地方政府在外资企业优厚的投资“诱惑”下,失去了长远考虑的打算。
面对中国的连锁零售行业流通资源被外资所控制垄断的风险,民族零售行业的辉煌还要等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