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3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守护者 把关人
——记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主任、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
李春霞 李 晓

  3月1日7时29分,神华集团内蒙古乌海骆驼山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井下的77名矿工虽有46人成功升井,但仍有31人被困在井下,情况万分危急!当日下午4时许,接到卫生部通报,要求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作好准备,短时间内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主任、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命令相关人员立即整装待发!

  3月2日,卫生部向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发出通报:“井下被困矿工情况危急,虽然抽水作业进行了一夜,但是由于透水量非常大,救援情况非常困难,希望救护中心派专家参与抢救!”事故就是命令,王明晓和同事们立即拟定参与救援专家名单,联络离事故现场最近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分中心备命,并决定先期派遣三人专家小组立即赶往出事地点组织抢救……      

  矿难抢救的“国家队”

  曾几何时,“带血的煤”成为许多人沉重的记忆。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煤产量最高的国家,也是因矿难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虽然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但冒顶、瓦斯、透水等煤矿事故,仍然威胁着矿工的生命,矿山企业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正因为这样,王明晓和他的国家矿山医疗救护队时刻不敢放松。

  从2002年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挂牌成立至今,8年的努力,换来的是不少的成绩。目前,中心组建的国家矿山医疗救护队聘请了院士、专家教授、资深医务人员,组成了救护专家队伍,确保了“国家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国家矿山救护中心-省级矿山救护分中心-各矿务局总医院、各矿务局总医院-各矿矿山医院-井口保健站两个三级矿山救护网络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全国共设立了18个省级矿山医疗救护分中心、24支矿山医疗救护骨干队伍,救护人员超过万人,“地方队”也蓬勃发展起来。

  “现在从全国队伍的结构来说,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有效地组织了大型矿难的救治,可以说,在煤矿创伤救治方面,我们已经站在了国内、国际的前列。煤炭系统的这支医疗队伍是靠得住的!”王明晓这样评价他的队伍。

  而最让王明晓感到自豪的是,虽然参加了许多大小矿难的抢救工作,媒体上却从未出现过一条关于医疗抢救方面的负面报道。他深情地说,这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支靠得住的队伍在支撑着,在默默奉献着,在幕后辛勤工作着。的确,在矿难中,更多人把目光投向抢险的最前线,而他们却把关注点放在那些虽已被抢救出来,但依然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幸存者身上。这支队伍的周围没有太多鲜花和掌声,但是,在矿难救援中却放出异样的光彩。

  “5·12”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这支队伍就赶到了灾区组织抢救,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他们共成功抢救了13627名伤员。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了这支队伍,并送去了感谢信和表扬信。

  “9·8”平顶山矿难中,这支队伍出色的完成了抢救工作,被现场指挥的卫生部副部长尹力评价为“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这支队伍力量这么强壮,没想到这支队伍反应这么敏捷,没想到抢救的效果如此之好。

  在2009年度全国矿山医疗救护工作会议上,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更将这支队伍称为“矿山企业安全发展的生命守护神”。

  把好矿难的最后一关

  王明晓为我们讲述了平顶山矿难抢救的整个过程。

  2009年9月8日凌晨1时许,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新华四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尽管是在深夜,但事故就是命令,半个小时内,河南平顶山省级救护分中心就赶到了事故现场,并迅速对伤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救治。

  王明晓解释说,煤矿矿难的成因有很多种,造成伤员的伤情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救治。比如在冒顶事故中伤员大多是砸伤,透水事故主要是窒息、低温和饥饿造成人员伤亡,而瓦斯爆炸形成的巨大冲击力、爆炸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会对伤员造成复合型创伤,其中最严重也是最致命的就是呼吸道的烧伤。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瓦斯爆炸事故中,一些伤员表面上看起来很好,有的还能自己走出井口,但是在以后的几天中会接二连三不治而亡,其实这是因为在瓦斯爆炸事故中,矿工很多都有呼吸道烧伤的症状,这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粘膜水肿、溃烂,最后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 

  “正因为面临的矿难是如此复杂多变,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丰富的经验,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王明晓说,面对伤员,要通过仔细的检查,发现那些真正的伤情,那些被假象掩盖的伤情,还有那些不易被发现,但又影响伤员生命的伤情。

  于是,为了挽救更多矿工的生命,平顶山矿难现场救护人员将伤员按照伤情的特点和轻重程度,进行了及时有效地早期处理,一些受伤比较重的伤员被立即送往ICU(重症监护室)病房。事故发生后的当天中午,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的专家赶到了现场,并且很快组织会诊,在会诊后对伤员进行进一步处理。凭着丰富的矿难抢救经验,通过国家矿山救护中心、河南平顶山省级分中心的迅速反应,积极联动,矿难中升井的14名矿工全部获救。

  王明晓表示,他们是在“把好矿难的最后一关”,让那些矿难的幸存者不要再遭到不幸。

  而当被追问究竟当过多少次“把关人”时,王明晓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数字,只是表示,凡是特大矿难的抢救工作都参加了。也许他记不清了,也许他根本没想过去记住这些数字,因为这是他的本职,更是他热爱的工作。

  但我们还是试图通过一组数字,去寻找他工作的足迹。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国矿山医疗救护队伍共参加矿山医疗救援5413起,2556人经抢救生还。在2009年“2·22”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难中,西山矿山医疗救护分中心通过联动抢救了114名伤员;“5·30”重庆松藻煤电公司同华煤矿矿难中,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南桐省级分中心、松藻企业分中心联动,77名伤员全部获救……

  而除了过硬的业务素质,王明晓还向我们透露了另一个矿难救护的“秘诀”——对煤矿工人的一份深深的感情。

  深厚的煤炭情结

  在煤炭系统工作了30多年,接触了无数煤炭工人,王明晓对煤炭行业,对煤炭工人产生了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特殊情结。用他自己的话说,煤炭工人用自己的劳动挖出了煤炭,给社会带来了光明,但是他们却忘了自身的健康安全始终受到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煤炭工人非常高尚。

  30年前,王明晓大学毕业分在郑州矿务局,第一节课就是到井下去体验井下煤矿工人的生活。30年过去了,王明晓仍旧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井下的条件很差,尤其是工作面,煤尘很大,原本工人都应该戴着防煤尘的口罩,但是因为劳动强度大,需要的氧气量也大,工人戴着口罩感到呼吸困难,所以许多工人就不戴口罩,也因此埋下了尘肺病的隐患。”亲身体验了这样的艰苦劳动,身为煤炭系统医务工作者的他更是对煤炭工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暗暗下定决心,将自己一生的事业与煤矿工人的安全健康紧紧绑到一起。

  在王明晓看来,对煤炭工人的深厚感情,表现在做好矿山医疗救护工作,把好矿难最后一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矿难发生后,煤矿工人被救上井时,身上都是煤,如果对煤炭工人没有深厚感情,觉得工人身上脏,怕脏,而不认真进行检查,也许就会漏过一些体征,出现漏诊的情况。”王明晓严肃地说:“这是有沉痛教训的!”

  他说的教训发生在一次矿难救治中,当时井下是个胸外伤病人,骨折,现场人员对伤员的骨折部位进行了很好的处理,但是却没有诊断出内出血的症状,在伤员死亡后通过穿刺才发现了腹腔大出血这个致命的原因。他痛心地说,本来内出血很好处理,只要将腹腔打开,将出血点结扎,加上快速补液,“命就可以救回来了!”

  人命关天,容不得丝毫差错。几十年来,无论王明晓是在当大夫,还是在当院长,都要求医护人员对病人,尤其是矿工病人要一丝不苟,要充满感情,不放过、不漏过任何一个体征。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家庭和谐幸福;只有这样,辛苦劳动的矿工才能享受到国家富强带来的实惠。

  “迟早会感动上帝”

  让我们无法想象的是,一支如此精干的队伍,不仅多年来没有自己的专项经费,连目前仅有的36个编制还是去年年底才批下来的。

  说起这些,这个一院之长有些无奈。“自从2002年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成立,8年时间里,国家没有为各省级分中心投入过一分钱,国家级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也没有专项经费。”王明晓告诉我们,多年来,中心运转的费用全部是靠煤炭总医院的收入来补贴,多年来,每一次矿难救助都是煤炭总医院自己贴钱,偶尔的资金投入与庞大的支出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以“9·8”平顶山矿难救助为例,所有的抢救费、差旅费包括专家们的住宿、吃饭、飞机票全部都是医院支出,这样的支出实在让王明晓有些捉襟见肘的感觉。“如果国家能有更多的投入,并且利用国家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突破基础研究,就会使我们的抢救体系更加有效地运转起来。”

  “5·12”汶川地震救援成功的例子足以证明,这支队伍可以作为国家的应急救援队伍来进行调动。王明晓说,一个国家类似这样的急救力量决不能单靠自我发展,一定要在国家的扶植下,能够在经费上保证,设备上供应,队伍内部加强管理,建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能够拉上去、打得赢的队伍。

  目前,中心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将情况反映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相信随着国家对矿难抢救工作的进一步重视,这种情况必定会逐渐得到改善。在境况改善之前,等待虽然漫长,但工作却不能停步。王明晓和他的救护队仍然在坚持,靠着他们的热情、激情和对煤炭工人的一份感情在坚持。按照王明晓的话说,只要扎实工作,挽救更多矿工的生命,迟早会感动上帝!

  可喜的是,近期我们听到了好消息。日前,卫生部已经同意将矿山医疗救护队伍纳入国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体系中,按照整合资源、共同推进的原则,听从国家的统一调配,从而明确了矿山医疗救护体系的管理方向和在国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体系中的位置,在打破投入坚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路正长,任务正重。王明晓坚定地说:“我们还要不停地做工作,争取国家应有的投入,使我们的矿山医疗救护队伍发展更快,使我们的抢救更有效。”

  “还可以做得更好”

  谈了过去,说了现在,在畅想未来的时候,他的熟稔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显然,这些计划来来回回已经不知被他想过多少遍了。

  “根据我的想法,将来我们不仅要科学组织,快速反应,而且还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对矿难开展科学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王明晓说,加强基础研究,不仅可以使我国矿难救治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可以为矿难救治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在他构建的蓝图中,许多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早已被勾勒出来。比如矿难后的十分钟被称为“黄金十分钟”,这十分钟的抢救是最有效的,如何有效利用这十分钟,达到事半功倍的抢救效果,甚至可不可以在转运途中就对伤员实施手术治疗?在矿难发生后,针对伤亡矿工家属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如何进行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井下受困矿工身体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救治?获救矿工的心理、生理会产生哪些变化?这些都是通常医学研究所没有涉及到的领域,也是他希望“突破”的领域。

  如今,他的计划只欠“东风”。王明晓说,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就可以在临床上实现救治有效、抢救有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突破,降低死亡率,减少负面影响。“这都是我们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好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