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3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做大特色茶产业 筠连优势明显
——筠连县委县政府领导谈筠连茶产业

  筠连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35.18万人,以种植业为主,茶叶为主导产业。近年来,筠连县加快茶叶产业建设,茶叶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如何打造“苦丁茶之乡、川红故里、宜宾早茶核心区”?让我们分别倾听筠连县县委书记、县长和分管副县长的心声。

  做优“茶”文章 建设新农村

  茶叶是筠连县的一项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项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扶持茶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山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路径。如何将“茶”这一篇文章做得更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一直是县委、县政府思考的课题。

  近年来,筠连县委、县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11115工程”( 10万亩特色茶叶产业带、10万亩优质烤烟带、10万亩芳香油产业带、10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5万亩优质蚕桑产业带)实施,切实加强领导力量,不断强化工作措施,重点抓好“一红一绿”(筠连红和苦丁茶),推动茶产业迅猛发展。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组,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各镇乡也相应成立了茶叶产业实施领导组,落实专人负责,开展工作,宣传茶叶产业政策,制定本地发展规划,落实好年度发展计划。同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规划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表彰活动,重奖工作任务完成得好的单位。

  二是建立专合组织,实施龙头带动。加强乡(镇)、村茶农组织化建设,鼓励乡(镇)、村成立相应的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提倡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主体的有机联系,逐步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提倡发展茶农专业合作组织,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能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衔接,逐步完善机制,切实增加茶农收入。与此同时,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向茶叶加工园区集中,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建立科技专家大院,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培训、考察和参观学习;组织龙头企业参加茶叶推介会和产品展销会。

  三是坚持科技兴茶,提升服务水平。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科技兴茶之路,靠质量打响茶叶品牌。在具体工作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稳定和加强县、乡(镇)、村各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鼓励各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协会、企业及农民,以茶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从事茶叶技术推广事业。鼓励扶持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专业服务队,开展茶园机械耕作、机械修剪、机械采摘、病虫统一防治等有偿技术服务,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增强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

  四是切实加大投入,健全激励措施。建立茶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县财政每年筹集2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树良种工程,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和加工厂更新改造贷款贴息、品牌创建、评比奖励、市场监管、技术培训,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县委、县政府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2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及专利金奖的,奖励10万元;对获得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奖励1万元。通过这些激励措施,使乡镇、村、企业和茶农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更加高涨。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筠连县“茶”这篇文章越做越有特色、越做越具优势,越做越显成就,可谓一年一个新台阶。2009年,青山绿水茶叶专业合作社产品获得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实现我县省级名牌产品的“零突破”;醒世公司“筠连红”品牌系列产品“黄金白露”茶获得2009年度国际“绿色”、“有机”名茶评比红茶类金奖。2009年全县茶业产值已经突破2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筠连农业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中共筠连县委书记 张世炜)


  从灿烂走向辉煌

  筠连是川红功夫茶和早白尖良种茶的故乡,也是宜宾早茶最适宜区。多年来,筠连县一直把打造茶叶品牌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根据筠连县茶叶历史,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稳扎稳打,正向筠连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努力让筠连灿烂的茶叶历史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茶叶是我县大宗传统农产品,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县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中具有重要地位。做大特色茶产业,筠连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筠连红茶”是“川红功夫”的代表,筠连县一直是“川红”主产区。1978年筠连茶厂的“筠连红茶”新茶参展春季广交后引起国外客商的热情关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筠连红茶”首先出口前苏联,到了八十年代,先后畅销英、法、澳、日、苏丹、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仅1985年筠连茶厂的外销量就高达2500吨,直到九十年代也一直畅销国际市场。1985年,筠连茶厂生产的川红功夫获得第24届葡萄牙里斯本世界食品博览会金质奖。

  上世纪七十年代,筠连的广大茶农响应毛主席“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筠连全县也与其他地方一样,兴起了联办茶场的建设高潮,办起了公社、大队、生产队联办茶场254个,规模较大的巡司八一联办茶场最为典型。七十年代末,全县茶园面积达43000多亩,产茶24440余担。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部门和茶办的指导下,始终贯彻科学种茶的精神,小茶园、密植茶园得到广泛的推广,茶叶单产大大提高,全县茶园面积达到了70000余亩,建成了全国100个年产五万担商品茶叶基地县之一,同时红碎茶的生产和出口达到高峰期。此间涌现了一批较为典型的茶叶加工和流通企业,如原筠连县茶厂、巡司八一茶场、双河乡茶厂、筠连县外贸局(公司)茶厂、筠连县供销社茶厂、筠连县土产公司茶厂、巡司乡精制茶厂、巡司红星大队茶厂等,它们为筠连茶叶出口创汇和茶农增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促进了筠连茶叶的发展。

  八十年代末,随着茶叶实行“二改三”、放开经营的改革后,市场开始由红转绿,县政府调整了茶叶发展思路,制定了发展良种、开发名优的茶叶发展方向。进入九十年代初,在县茶办、茶叶站的指导下,全县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良种茶园建设,同时以天香茶厂为代表的部分茶厂开始生产名茶。特别是巡司银星良种茶叶专业村的成功建成,使茶园亩产值由一般的几百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高的达到8000多元,全村茶农收入达1080万元。

  苦丁茶作为筠连茶产业的一支“生力军”,现有成片苦丁茶50000余亩。1997年筠连人发明苦丁茶新工艺以来,筠连在苦丁茶产业上实现了驯化种植、新工艺制作、无性繁殖技术、机械加工、地方标准、地方证明商标“六个突破”,取得了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2009年,筠连苦丁茶产量达2.05万担,产值10757万元,茶农人均收入1000余元,占据了筠连茶业“半边天”。(筠连县政府县长 王 萍


  发展茶产业 突出重点和亮点

  发展茶产业,需要突出重点和亮点。筠连县委、县政府将筠连红茶和苦丁茶确定为茶产业的突破口,将它们提高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后的几年,筠连将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实施品牌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管理,提升筠连茶产业竞争力,全面推进筠连茶产业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筠连茶叶生产、加工,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区域化;着力打造“中国苦丁茶之乡、川红故里、宜宾早茶核心区”;力争成为全国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示范基地及全国最大苦丁茶基地和四川早茶核心区。使筠连县进入全省茶产业十强县行列。

  到2012年末,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3万亩(其中苦丁茶7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6万亩),茶叶总产值达到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和产值比重分别占35%和80%以上,实现茶叶商品值8亿元;新发展茶园6万亩(其中苦丁茶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3万亩);建成有机茶基地1万亩,绿色食品茶基地2万亩,无公害茶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培育1家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省级龙头企业,销售额3000万元的市级龙头企业2-3个;自营和加工出口茶1000吨,创汇100万美元,争取1-2个省著名商标;实现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1390元。

  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园面积达20.13万亩,(其中苦丁茶1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茶叶总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和产值比重分别占40%和85%以上,实现茶叶商品总值10亿元;再新发展和改种7万亩(其中苦丁茶3万亩,改植换种4万亩),使无性系良种茶园达10万亩以上;建成有机茶基地3万亩,绿色食品茶基地5万亩,茶园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培植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销售额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4-5个;自营和加工出口茶3000吨,创汇300万美元;争取1个国家驰名商标,4-5个省著名商标,建成1-2个茶叶深加工企业;实现茶农年人均茶叶收2200元。(筠连县政府副县长 甘华锋)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