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地域品牌与中国茶业品牌化


  当前国内也有一些茶叶品牌,如竹叶青的“论道”、铁观音的“八马”、普洱的“大益”等,但是这些品牌市场占有率总体还不高,那么,国内茶企是否能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茶叶企业在针对消费者的营销上,应如何做?让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看茶叶的品类,还是看重企业的品牌?

  误区:品类凌乱

  一直以来,大部分创业的老板,很少有做企业就是做品牌的意识。有的甚至认为企业有产品、有名称,就是品牌啦。一些企业甚至山寨或傍靠、仿冒,而且乐此不疲,甚至洋洋得意。

  目前茶业品牌化的整合与演绎存在或多或少的系统化问题,比如,对企业、产品的品牌构建存在误区或者说没有真正去演绎企业品牌的核心内涵以及核心茶叶品牌。大多只是在做茶,为茶而做茶,而不是为品牌而做茶。

  大益在茶品牌文化传播上,还是有一定深度的,值得当前其他品牌的借鉴。至于龙井就没有这个意识啦。

  很多茶叶不是不成其品牌,而是在品牌营销上缺乏系统、延续的推广、传播、维护。

  瓶颈:定位错失

  很多企业,在形象的传播上认识不够,导致对企业形象的传播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在企业形象的传播上,陷入凌乱、分散、点滴状态,这样,很容易使本来有限的传播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充分利用,导致传播资源和传播成本的浪费。

  要打造品牌,就必须对自身想创办的企业,进行充分定位。如何定位?定位包括那些因素?一般品牌定位包括名称、理念、视觉、行业、目标、渠道等。品牌名称关乎品牌理念的延伸和提炼。品牌理念的提炼,关乎视觉系统的形成,这些基本元素的确定,关乎品牌传播的延伸和拓展。

  品牌传播,是广告宣传的过程,是提升企业形象的经济投入的过程,是无形资产增值的过程。品牌传播是指通过报刊、影视、音听、户外、网络等媒介载体,借助软硬广告、新闻事件、舆论导向等传播手段,把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品牌传递给受众,以品牌诉求为核心信息流的言行。

  在传播企业形象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形象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定位,对企业形象的传播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有限资源的整合效应,充分利用传播成本,实现成本最小化、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关键:品牌积累

  一个品牌的形成、成长到成熟,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打造品牌企业,不是一味地追求大量投入广告传播,快速实现。一些快速实现品牌效应的企业,可能一夜之间就不见。

  传播环节又是品牌积累环节的一个过程和仓库,没有传播就无所谓积累。

  中国茶叶品牌建设,可以从“立顿”茶品牌得到启示。立顿的成功在于真正把品牌当作一个事业平台来运营而不是纯粹做企业或者产品,它的成功在于善于利用成熟品牌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渠道嫁接效应。同时,立顿善于捕捉消费群体的嗜好,迎合消费群体的需求。

  国内茶企能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这是不用去怀疑的。只是我们国内茶企应该放弃做茶而做茶的理念,尽快树立做品牌的意识。

  当今世界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但品牌的竞争态势又一定程度地依赖于品牌资产的持续增值。

  品牌是建立在质量的坚挺和不断提高和巩固中。品牌忠诚度是通过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和产品期望值获得的。企业自始至终都要重视通过质量来建立品牌,才能让企业品牌忠诚度保持坚挺不衰。

  只有质量,才能保住品牌的忠诚度。

  个性:地域属性

  有专家说:“茶叶的地域特性限制了茶叶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化。”

  我们应该清楚:茶叶的地域性,只是茶叶能成为当地品牌的一个前提,但不是关键。特别是当前的原产地品牌保护,只是品牌运营的一个环节而非关键性问题。那么,地域性也并非限制茶叶成其全国范围品牌的瓶颈。一个茶叶品牌能否成为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品牌,关键在于企业的决策层有无树立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品牌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信念。

  既然地域性是品牌化的差异运营个性,那么,中国茶叶的出路是在于品牌化,还是在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品牌离不开文化,离开文化的品牌是死的品牌。中国茶叶的品牌在于在文化的土壤中去培植品牌,那么文化的传播其实应该基于对品牌本身的诉求定位去延展,而不是纯文化的。

  地域属性,就是品牌化运营个性,能够成就品牌的远景。(许广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