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信用社的不断改革发展,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环境和信用社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出现了违规违纪问题屡查屡犯现象。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背后纠缠着四个复杂的因素,而因素彼此间相互作用是长期以来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
(一)人员不足。农村信用社自基金会关闭、农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一直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业务量成几倍甚至十几倍增长,但在岗员工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据调查,某县平均每名客户经理现在要承担为1796个农户服务,管理发放246笔贷款的任务,管理贷款最多的客户经理需要处理738笔,客户经理既要组织存款、评级授信、发放贷款,还要催收贷款和收利息,贷款“三查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二)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老化,部分老龄员工内退,招录大批新员工入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一是新招聘员工专业不对口,要重新学习专业知识适应工作进度慢;二是新进员工大多是边干边学,没有系统的掌握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没有真正把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三)合规意识淡薄。缺乏合规文化建设,没有系统的合规文化建设机制,导致部分员工只是凭感觉办事,凭经验决策。管理层以摆平多少问题为荣耀,职工以查不出问题为标准。管理层不参与考核,查出问题与查不出问题一样,查出纠改与不纠改一个样。对存在的问题无人管理、无人过问,对屡查屡犯的问题没有加倍处罚,从严处理,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四)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强。存在平时执行制度松松垮垮,检查前抓紧完善纠改,检查过后执行制度观念强一些,过一段时间又放松了自我要求。执行规章制度的随意性强,同时存在规章制度过多,修订过于频繁,形成员工对规章制度“消化不良”,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
对此,农信社必须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形成防治违规违纪问题的高压态势。
要科学招聘人员,充实信合员工队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员工长期引进与退出计划,合理分批招录员工,保持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相对平衡与统一,真正建立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男女比例协调,人员适度的信合员工队伍,为信合事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要积极组织培训,系统培养员工。省联社、办事处、县联社要分别成立员工培训学校,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制定员工长期培训计划,分专业,让每名员工每年进行半个月到1个月的脱产培训学习,让他们系统掌握信用社的理论知识和规章制度,为干好工作打好基础。要定期组织员工到检察院、监狱进行警示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访贫问苦,与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结对子帮扶,与下岗工人进行对比,增强爱岗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要不断强化监督,加大事前、事中检查力度。增加审计人员,对各营业网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人员进行定期检查,查深、查细、查透,把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延伸,发现问题严肃惩处,对管理部室进行处罚,加快同类问题整改进度,对员工8小时内外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发现异常及时约见谈话,及时重点查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加大整改力度,形成防控的高压线。加大检查力度和检查频率,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明查与暗访、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工作。对违规违纪问题严肃惩处,对屡查屡犯的问题加倍惩处,决不姑息迁就。对于责任贷款超过核损基数的客户经理一律停止发放贷款,停岗清收或调其他岗位任职,不给其留有不廉洁放贷的机会。取消信用社辖区内划片发放贷款制度,在本社服务辖区内不设定明确而严格的放贷区域,每一名信用社客户经理可在本信用社服务区内对任何客户发放贷款,形成内部竞争机制,杜绝不廉洁行为。否则,一律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要落实规范管理,建立合规文化体系。设立合规部门,选拔高素质的合规工作人员,从建章立制、员工具体操作行为,到检查监督、高管履职及企业形象建设均达到合规要求,力争做到时时处处合规。此外,联社要全面落实岗位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提高上岗门槛。真正让员工做制度的执行者、制度的捍卫者和制度执行的监督者,把制度执行力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总之,要全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形成高压态势,确保违规违纪问题屡查屡犯得到彻底根治,把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提升上来,推动信用社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