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由美国一家民间组织发布的报告把在中国市场一直“强势”的强生打入“冷宫”,虽然其后有国家部门认定平安无事,但消费者未不认账,一句“美国能检测出,中国检测不出”的回答,再一次凸显出公众对产品安全性检测的怀疑是多么普遍。
强生事件之所以如此触动公众的神经,是因为这根神经已变成十分敏感与脆弱。标准滞后,已成为产品安全的“顽疾”。
揭开“伤疤”寻旧痛
2004年6月14日,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就此前在超市一批新食品中发现含有潜在致癌物的苏丹红1号色素,向消费者和贸易机构发出了警示。其后的2005年3月2日,对照“外标”后,国家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在全国展开执法检查,广东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因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辣椒油首先“落马”,随后麦当劳、肯德基和日清公仔面相继“触雷”,接下来众多国内外产品因涉红而丢人现眼。
对于滞后的一年时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其实我国很早就具备了检测苏丹红的设备和技术能力。但由于缺乏相关专门检测标准,质监机构对食品的检测从来没有对“是否含有苏丹红1号”项目进行检测。
2005年3月,《环球时报·生命周刊》提到“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许多速溶茶里的氟化物含量超标,过量饮用会引发骨骼氟中毒”后,世界销量第一的“立顿”速溶茶“中招”。按照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所规定的瓶装水及饮料中每升所含氟化物标准是不得超过2.4ppm,而市场上销售的立顿普通型速溶茶的氟化物为每升含6.5ppm。
3月30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宣布,立顿系列产品氟含量符合行业标准。但该中心主任杨亚军的回答,让我们听到一种无奈——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茶氟含量的国家标准,只有一个我国农业部2003年实施的茶叶行业标准,因此检测结果只能证明立顿茶符合行业标准。此外,农业部制定的这个行业标准只对红茶和绿茶等作出了规定,至于速溶茶却没有进行规定,因此只能按照标准推算得出立顿速溶茶也是符合标准的。
2005年10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以《全球禁用日韩致癌保鲜膜转道中国》为题报道称,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含有致癌物质,而且有害物质容易析出,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特别是干扰人体内分泌,引起妇女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男性生殖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等,对人体危害较大。
10月2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对44种PVC食品保鲜膜进行了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后表示,PVC食品保鲜膜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一些主要用于外包装的PVC保鲜膜含有禁止使用的增塑剂DEHA。同时,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禁止生产或进出口含有DEHA增塑剂的PVC食品保鲜膜,已生产和出售该类保鲜膜的企业应立即停止生产,并召回已出厂产品。据悉,国外早已禁止使用PVC作为食品包装物,而我国的国家标准还是1988年由卫生部颁布的。
难忍今日憾常长
针对安全标准滞后的伤痛,2005年就有评论指出:苏丹红事件爆发没几天,中国的检测标准就出台了;有毒保鲜膜暴光后,国家质检总局就着手完善食品保鲜膜产品标准,相关科研院所也制定了检测方法。每一次引起消费者恐慌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都是国外先行、国内紧跟。中国食品、药品安全检测部门似乎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没有在世界同行领先过。
这种滞后并未随着相关事件的增多而改变,“三鹿事件”的发生从这个角度说就显得很正常。其根源在于利益链条下的国家鲜奶产业高标准的长期缺失。标准过于宽泛落后,导致鲜奶市场逐渐乱象丛生,积弊难返。虽然危害消费者健康,却“无碍标准”,合理合法。
由于中国采用估测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方法的缺陷,三聚氰胺被掺杂进食品或饲料中;由于现有奶粉检测的国家标准中,主要进行蛋白质、脂肪、细菌等检测,属于化工原料的三聚氰胺的检测就没有,亦即三聚氰胺检测并无国家标准;由于国家对饲料中抗生素、激素等药品的应用没有具体抗生素指标,同时缺少检查手段,食品生物安全性还是盲区;由于成千上万种添加剂没有相对应的检测标准,不法分子违法添加的事件就不可能终止。
四顾其他产品的安全标准,得到了也是茫茫二字。
2008年6月24日赛迪网在《黑客频繁攻击网站 安全标准缺失成为主因》的报道中指出:在阻击黑客攻击方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产品标准缺失是主因。在软件方面,如杀毒软件测试就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带来了杀毒软件的误杀和其它的一些安全问题;被黑客常作为攻击手段的CMS系统(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同样也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一旦暴露安全漏洞,对我国的互联网安全将可能带来重大的影响!
2008年12月29日《京华时报》披露,仿瓷餐具不法企业使用有害材料,还理直气壮地回应:“质量监督部门给我们的产品报告都是合格的。”其后,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认定,超市样品符合标准要求,批发市场样品合格率为50%,但相关举报人再次送检却遭到拒绝。后经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通过核磁共振对15个样品进行了成分分析证实——台州希尔和福建恒盛两公司生产的产品非纯三聚氰胺树脂制成,违规使用了少量脲醛树脂。而从批发市场抽取的10个样品全部使用了脲醛树脂,有些产品甚至全部由脲醛树脂制作而成。
2009年3月26日,有关媒体指出,强生事件暴露国家标准滞后,某部委网站上列出的19项化妆品相关国家标准中,包括《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在内的11项国家标准制定于1987年,7项国家标准制定于1997年,只有1项国家标准是在本世纪制定的。而还有更让消费者更加摸不着头脑的事——3月20日和3月21日前后两天,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药监局两个权威部门两天内却先后开出了不同的检测结果,前者称一个批次检出在安全范围内的微量二噁烷,而国家药监局却称,产品检验未发现添毒。
标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